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事对的意思、事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事对的解释

用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故实,构成对偶句的修辞方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 宋玉 《神女赋》云:‘ 毛嬙 鄣袂,不足程式; 西施 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事对,是汉语修辞学和古典文学(尤其是骈文、律诗)中的一种重要对仗形式,指在上下两句中,运用两件相关的典故或史实来构成对偶,使表达更为精炼含蓄、工整典雅。其核心在于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故事来形成对应,而非仅仅使用一般的词语或景物。

详细解释:

  1. 核心是典故的对仗: “事对”的关键在于“事”,即具体的事件、故事或典故。它要求在对仗的上下句中,分别运用两个在意义、性质或功能上相关联的典故。例如,上句用“冯唐易老”的典故感叹人生易老、怀才不遇,下句就可能用“李广难封”的典故来呼应,表达功业难成的遗憾。这两个典故都指向历史人物的特定遭遇,共同强化了主题。

  2. 追求工整与意蕴: 事对不仅要求字面词性、结构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更追求两个典故在内涵上的呼应、对比或映衬。成功的“事对”能使对仗显得精巧、厚重,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增强文章或诗歌的深度和表现力。例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上下句分别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化鹃的典故,形成工整而意蕴深远的对仗。

  3. 区别于“言对”与“正对/反对”:

    • 与“言对”的区别: “言对”是指不使用典故,仅用一般的语言、词语构成的对仗(如“清风”对“明月”)。事对则必须包含具体的典故。
    • 与“正对/反对”的关系: “正对”指上下句意思相近、相辅相成的对仗,“反对”指上下句意思相反、形成对比的对仗。“事对”可以是正对(如两个典故都表达怀才不遇),也可以是反对(如一个典故表成功,一个表失败),关键在于它使用了典故。

使用场景: 事对是骈体文和近体诗(尤其是律诗)中极为重要的修辞手段,是体现作品典雅精工、学识渊博的重要标志。在需要引经据典、含蓄表达或增强文采的场合,事对常被运用。

引用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在“事对”词条下明确将其定义为“诗文中用两件史实或典故构成的工整的对偶句”,并指出其与“言对”的区别。这是汉语词典学最具权威性的解释之一。来源: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21. (权威词典定义)
  2.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在讲解骈体文和律诗的对仗时,会涉及“事对”的概念,强调其对仗工整、用典精切的特点,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经典之作。来源:王力.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权威教材论述)
  3. 学术论文《论事对在骈文中的运用》:这类专门研究骈文修辞的论文会深入分析“事对”的具体类型、功能及其在骈文创作中的重要性,提供更细致的学术分析视角。来源:相关古代文学、修辞学研究期刊论文。(专业学术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事对”是汉语修辞学中的一种对偶手法,指通过引用相似或相反的历史人物、典故来构成对偶句的修辞方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特点
    事对属于“对偶”的细分类型,其核心在于借助具体人物或事件形成对仗。例如宋玉《神女赋》中“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通过毛嬙与西施两位历史美人的典故形成对比。

  2. 与其他对偶的区别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将“对偶”分为四类: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其中“事对”强调“并举人验”,即必须引用可验证的典故或史实,而非单纯词语对仗。

  3. 应用场景
    常见于古典诗词、骈文等文体,如唐代李商隐《马嵬》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便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典故形成事对。

  4. 注意事项
    使用事对需确保典故的准确性,避免生搬硬套。刘勰曾指出其难点在于“征人之学”,即要求作者具备广博的学识储备。

该术语源自南朝文学理论,至今仍用于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技巧。如需进一步了解对偶分类,可参考《文心雕龙》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播传材贤参俪车軏厨宰村笠的的圆二年生反虏梵山风动風蒲腹案刚风刚折诡秘莫测故爵过景裹头内人怀藏滑曼虎不拉迦老艰虞集服静贴惊座禁声拒谏饰非剧州可而慺诚旅生虑算买服梦熊抹门儿木罂缶爬搔陪送乔坐衙七搭八扯穹灵三香生功止过水墉秫秫树丫松腻提教透平机推锋推移微声武用箱帘贤星下意识邪蒿斜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