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时三品以上的武官,一月朝参九次,故称。《新唐书·百官志三》:“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号九参官。”
“九参官”是唐代官职制度中的特定称谓,具体含义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唐代三品以上的高级武官。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三》记载,这类武官需每三日朝见皇帝一次,每月累计九次朝参,故称“九参官”。
2. 制度背景
唐代对官员朝参频率有严格规定:
3. 历史意义
该称谓仅见于唐代史籍,是研究唐代军事官僚制度的重要术语。其命名方式直接关联考勤制度,侧面印证唐代行政管理中对官员考课的量化标准。
其他说明
部分网络资料提及该词可能被引申为“借助他人谋利”的成语,但此用法缺乏权威史料支撑,建议以历史文献中的官职解释为准。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新唐书》《唐六典》等原始典籍。
九参官是一个复合词,由两个部分组成:九、参官。
九是一个数词,代表着数字九。在汉字中,它由两个部首组成:一、十。一代表数目中的一,十代表着数目中的十。九也可以被拆分为九个笔画。九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在许多文化中有特殊意义,比如九天、九州、九曲等等。
参官两个字,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厂、宀。厂代表工厂、工业等;宀代表着屋顶、住宅等。参字由十三个笔画组成,官字由八个笔画组成。相加的话,就是二十一个笔画。
九参官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模糊,没有确切的说法。可能与古代的官员制度有关,也可能与九参天官的传说有关。
在繁体字中,九参官的写法并没有明显差别。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我们现在看到的简化汉字并不是最早的写法。比如,参这个字在古时候字形和现代有些不同,但意义相同。
例句:
1. 这位九参官负责监管九个县城的法律事务。
2. 九参官的职责是确保行政官员遵守法律法规。
组词:九品官、九重官、官参九
近义词:九品官、九重官
反义词:非官、特别行政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