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八房的意思、十八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八房的解释

(1). 明 会试、 清 会试及乡试,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故称“十八房”。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今制会试用考试官二员总裁,同考试官十八员,分閲五经,谓之十八房。”《文献通考·选举》:“ 顺天 乡试,仍照旧例,其外省乡试……大省十八房。”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十八房》:“本朝会试及京闈乡试,所用同考官凡十八员,谓之十八房。按,分经本始于 宋理宗 绍定 二年,但不载房数。今之十八房,盖沿前 明 制也……《易》、《诗》各五房,《书》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共十八房,相沿已久。”参阅《清史稿·选举志三》。

(2).借指闱墨、试录,因其由十八房编刻而成,故称。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十八房之刻,自 万歷 壬辰,《钩元録》始……而坊刻有四种,曰程墨,则三塲主司及士子之文;曰房稿,则十八房进士之作。”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十八房一行,羣蚁趋附羶。诸书束高阁,所习唯《兔园》。”参见“ 试録 ”、“ 闈墨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八房是明清科举制度中的特殊机构设置,指会试期间由同考官组成的阅卷分组,主要负责批阅不同经书题目的考卷。其名称源于《五经》与《四书》的划分,每房对应特定经书,如《易经》《诗经》等,总数多为十八,故称“十八房”。

核心释义与功能

  1. 分经阅卷:考官按《五经》和《四书》内容分房,每房负责批阅对应经书的考题,例如《礼记》房仅评阅《礼记》相关答卷。
  2. 人员构成:由朝廷选派翰林院官员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同考官,每房通常设一正一副,共同裁定考卷优劣。
  3. 历史演变:明初仅设四房,后随考生数量增加扩展至十八房;清代沿用此制,但后期因科目调整有所缩减。

文化影响

十八房制度推动了科举评卷的标准化,但也因分科过细被顾炎武批评为“士子专攻一经,不通实务”(引自《日知录》)。该机制在清代文献如《钦定科场条例》中仍有详细记载,成为研究科举体系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明史·选举志》《日知录》)

网络扩展解释

“十八房”是明清科举制度中的术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科举考试中的分房阅卷制度

  1. 基本定义
    明清时期,会试及乡试中由18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称为“十八房”。这一制度始于明代,延续至清代。

    • 分房结构:
      《易经》《诗经》各5房,《书经》4房,《春秋》《礼记》各2房,共18房。
    • 演变:
      明代初期同考官仅8人,后逐渐增加,万历年间定型为18房,清代沿袭。
  2. 职能与影响
    同考官负责评阅考生答卷,其分房制度提高了阅卷效率,但也衍生出“闱墨”“试录”等科举文献汇编,成为士子备考的参考范本。


二、引申含义

“十八房”也代指由同考官编刻的科举文献,如闱墨(优秀考卷汇编)、房稿(进士文章集)等。顾炎武曾批评此类文献盛行导致经史之学衰落。


补充说明

部分网络资料提到“十八房”有俚语含义,但此解释缺乏权威历史依据,建议以科举制度相关释义为主。

别人正在浏览...

比句布致崇极创优窜定待间但可丹文滴骨东林十八贤都雅断奶仿宋字犯节发征飞熊坟墩丰羞俯容刮地皮怪怖诡丑闺閤后乘回行笺纹建筑物甲午风云桀贪骜诈极格急救车惊窜经史百子精卫己任澜澳亮拔立国安邦理意没脸没三没四木墩盘盘国配盐幽菽平时扑头日球绳按拾翠耍笑说记説起风就是雨书帖随兴唐帕田陂田采违覆稳操胜算无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