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户籍。《隋书·食货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无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没有户籍,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具体解释如下:
“无贯”指没有正式户籍登记的人,常见于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中。例如《隋书·食货志》记载:“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这里的“浮浪人”即指无固定户籍的流动人口。
古代户籍制度(如“编户齐民”)对人口管理严格,户籍(“贯”)是身份和赋税的依据。“无贯”者可能因逃避赋税、迁徙频繁或身份特殊未纳入官方户籍。
个别资料(如)提到“无贯”可引申为“连续、完整”,例如《汉书·律历志》中形容钟表结构无缺口。但此用法较为罕见,且多数权威来源未收录,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该词现已罕用,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古籍解读,需注意结合原始文献上下文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隋书》《汉书》等史书原文,或查阅专业历史辞典。
《无贯》(wú guà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无”和“贯”。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词的含义、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词语。
含义:《无贯》的意思是没有一点儿知道或者了解的意思,形容缺乏了解、不通情理。
拆分部首和笔画:《无贯》中,“无”是一个独体字,作为“无”的部首是“无”本身,它有四画;“贯”是一个独体字,作为“串”的部首是“贝”,它有贝字旁,共贝字旁加贝字底部,一共七画。
来源:《无贯》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十三年》中的记载:“赵有猎罢之人,如所无贯。”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一事物完全一无所知。
繁体:《无贯》的繁体形式是「无貫」。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无贯》的古汉字写法是「無貫」。
例句:
他对这个案子一无所知,完全是无贯之人。
组词:
无知、无能、无意、贯彻、贯通、贯注。
近义词:
不了解、不知情、不得要领。
反义词:
了解、熟悉、通情达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