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克的意思、审克的详细解释
审克的解释
犹审核,察实。《书·吕刑》:“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孙星衍 疏:“克与核声相近……或今文‘克’作‘核’也。”《汉书·刑法志》引作“核”。 宋 王安石 《宣诏·赐敕奖谕权大理少卿蔡冠卿》:“天下之狱,决于大理,汝能审克,以蔽厥成。”
词语分解
- 审的解释 审 (審) ě 详细,周密:审慎。审视。 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审查。审定。审订。审核。审美。审计。审评。审时度势。 讯问案件:审理。审判。审讯。公审。 知道:不审近况如何? 一定地,果然:审如其
- 克的解释 克 (④剋) è 能够:克勤克俭。 战胜,攻下:攻克。克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 制伏: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刚。 严格限定:克日。克期。克扣。 消化:克食。 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
专业解析
“审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均体现了严谨、核实的核心意义:
-
审慎考量,衡量能否胜任:
- 释义: 指仔细、慎重地考察、衡量某人或某事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或条件去承担或完成。
- 来源依据: 此义项主要源于古代典籍的注释。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国将领的选拔时,杜预在注释中解释道:“‘审克’者,言审量胜其任也。” 这里明确指出“审克”就是审慎考量(某人)能否胜任其职责。、《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均收录此义项,并引用《左传》及杜预注作为书证。
-
审核查实:
- 释义: 指详细、周密地审查核实情况或事实。
- 来源依据: 此义项与“克”字的古义有关。“克”在古代有“核”、“课”(考核)的意思。《尚书·吕刑》中有“其罪惟均,其审克之”的句子,清代学者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解释:“克,与‘核’通。审核之也。” 意为要详细审核(案情)。《汉语大词典》、《辞源》等辞书也收录此义项,并常引用《尚书》及古代注疏作为依据。
“审克”的核心在于“审”,即详细、周密、慎重。其具体含义根据语境可分为:
- 侧重于能力评估: 审慎考量是否能够胜任(职责、任务等)。
- 侧重于事实核查: 详细审查核实(情况、事实、案情等)。
该词体现了古人对事务处理严谨、负责的态度,强调在决策或判断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考察和核实。
网络扩展解释
“审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审克”意为审核、察实,强调通过详细审查来验证事物的真实性或准确性。其中:
- 审:指详细、周密的审查;
- 克:古文中通“核”,意为核实、检验(部分文献中解释为“克服虚假”)。
二、出处与演变
- 最早记载:出自《尚书·吕刑》:“其罪惟均,其审克之”,指在判案时需严谨核查证据。
- 历史引用:
- 《汉书·刑法志》将“克”写作“核”,进一步明确“核实”之义;
- 宋代王安石在《宣诏》中提及“汝能审克”,用于赞许司法官员的细致审查能力。
三、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法律、文书等领域,例如:
- 案件审理:强调对证据的严格核查;
- 文献校勘:如古籍整理时辨伪存真;
- 现代延伸:可类比现代审计、学术研究中的考据过程。
四、注意事项
-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文或学术讨论;
- 需结合语境区分“克”的含义(核实/克服),避免混淆。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尚书》《汉书》等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费心机白朱砂犇劣拨云雾见青天超走窗蟾赐鱼鞑鞑里黨正钓罗都厕多助防锈漆纷纷穣穣粉团儿该徒根着弓势怪力黑漆画室回乡偶书胡奴车奬借谨谢掘强可贺敦空壤雷暴了然聊天儿烈火辨日笼门马伎马蠲妙书囊空庖宰辟疆园弃繻年雀生热度日头冗积三同一片三舞三忠上联受降束火水性四恩速算俗姓趿履听差枉诬维新运动我见犹怜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