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辅重臣。 宋 王禹偁 《赠密直张谏议》诗:“先皇忧 蜀 輟枢臣,独冒兵戈出 剑门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御史 张盛藻 疏奏……奏入,枢臣坚持初议。”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二节:“今日全国人所集矢者,在枢臣之中。岂非 载漪 乎? 刚毅 乎? 赵舒翘 乎?”
枢臣指古代朝廷中掌管机要、参与决策的核心大臣,尤指枢密院等中枢机构的重要官员。以下为详细解析:
“枢”的本义
指门户的转轴(《说文解字·木部》:“枢,户枢也”),引申为关键、核心地位。如《战国策》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喻指事物关键部位。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
“臣”的涵义
指君主时代的官吏,特指高级官员。《礼记·礼运》载:“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职权定位
唐宋时期,“枢臣”多指枢密院长官(如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执掌军国机务、兵符边备,与宰相分掌军政大权。
《宋史·职官志》载:“枢密院掌军国机务……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
政治地位
位列中枢,直接参与国策制定。如清代军机大臣虽无正式品级,但因“承旨书谕”成为实际枢臣,时称“枢垣”。
来源:《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中华书局,1977年)
《汉语大词典》:
“枢臣,旧称宰辅重臣。因其位居枢要,故称。”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4卷第1321页
《古代汉语词典》:
“指朝廷中居枢要职位的大臣,如唐宋的枢密使、明清的大学士等。”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宋代用例
欧阳修《归田录》载:“枢臣陛见,皆以军礼肃拜。”反映枢密使的尊崇地位。
来源:中华书局《欧阳修全集》
清代用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称:“枢臣多守旧,阻挠新政。”指军机大臣保守派。
来源:中华书局《梁启超全集》
该词属历史政治术语,现代汉语中已无对应职位,但可用于研究性语境指代权力核心人物。其构词法(枢+臣)凸显古代官僚体系中“位置关键性”与“身份等级”的结合。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职官篇》(中华书局,1999年)
“枢臣”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枢臣”指朝廷中担任核心职位的高级官员,通常为宰辅重臣,负责国家军政要务,地位仅次于皇帝。其职能类似于现代的总理或内阁部长。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语境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宋史》《清史稿》等文献。
哀感中年跋焦成鸠出世法打板子大乘砥兵砺伍低幽斗场顿羹顿饭夫妻反目嘎巴根引公古哩榾榾趹蹄龟厌不告害慌行阵闳重欢和祸难架梁交通车嘉膳积草屯粮颉桥筋竿腈纶激咽浚房尻马勒取六管留行论才忙手忙脚门儿内养能勾嫩手牛蒡刨除辟非坡地上焦实打实着豕喙事契耍熊顺斋嘶风四体百骸随访题旌伪行洿池无灰木香麴纤毫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