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醒众人。《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 郑玄 注:“警,犹起也。” 孔颖达 疏:“警动众人,令早起也。” 唐 王勃 《九成宫颂》:“ 宛 郊嗣籙, 譙 乡警众; 蜀 跨 梁 岷 , 吴 吞 楚 梦 。”
“警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来源与典故
最早见于《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郑玄注:“警,犹起也。”孔颖达疏:“警动众人,令早起也。”
唐代王勃《九成宫颂》中也有“譙乡警众”的用法,体现其历史渊源。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起公众对危险或社会问题的关注,如公共安全宣传、灾害预警等。
部分词典将其归类为成语,但更多来源倾向于视为普通词语。实际使用中需结合语境判断,常见于书面或正式表达。
《警众》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表示警惕和提醒公众的意思。
《警众》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部分是“言”字,右边的部分是“皇”字。
部首:言(yán),皇(huáng)。
笔画:《警众》的总笔画数为21画。
《警众》的来源是古代的汉字,“警”字的意思是警戒、警惕,“众”字的意思是人多、群众。
繁体字:“警”字的繁体写法为「警」,而“众”字的繁体写法为「眾」。
在古时候,《警众》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但是总体上,它的形状和现在的写法相似。
1. 他向警众提醒要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
2. 这位演讲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来警众注意火灾的危险。
组词:警告、警示、警惕、众多、众人等。
近义词:警觉、告诫、提醒。
反义词:放松、忽视、不在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