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兵的意思、束兵的详细解释
束兵的解释
收起兵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 师轻而无礼必败” 晋 杜预 注:“谓过天子门,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词语分解
- 束的解释 束 ù 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 控
-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
网络扩展解释
“束兵”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为综合解释:
1.基本含义
- 收起兵器:指停止战斗或军事行动,将武器收纳起来。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来源中被提及,如《左传》和晋代杜预的注释。
2.出处与典故
- 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代杜预注:“谓过天子门,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指秦军经过周天子城门时未收起兵器,表现出轻慢无礼,最终导致失败。
-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也有用例:“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此处引申为暂时停战或退让。
3.使用场景
- 军事语境: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军队停止作战、解除武装的状态,如“卷甲束兵”“按甲束兵”。
- 比喻义:现代可引申为停止冲突或活动,但此用法较少见(注:该来源权威性较低,需谨慎参考)。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罢战、停战、解甲。
- 反义词:开战、动武、兴兵。
5.注意事项
- 部分低权威性来源(如、7)将“束兵”解释为“束缚军队”,但根据古籍用例,此说法缺乏直接依据,可能为误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左传》《西厢记》等文献,或查阅专业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束兵
束兵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束缚军队,并禁止军队出动、行动的措施。
拆分部首和笔画
束兵的部首是⺁(立人旁)和⺪(力的变形),总共有9个笔画。
来源
束兵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的军事制度。当国家内外地位比较稳定,外患不严重时,为了避免冤杀良将和军队的溃败,就会下令束兵,限制军队出动。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军队行动被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军队内部的稳定和纪律。
繁体
在繁体中,束兵的写法为「束兵」,字形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束兵的写法略有不同,部分写法中「束」字的下部用「力」字代替「纟」字,而上部则沿用现代的写法。
例句
1. 为了维护家园的和平,国家实行了束兵政策。
2. 叛乱的军队被束兵后,秩序得到了恢复。
组词
束缚、束手无策
近义词
禁军、限军
反义词
出征、开战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