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绳伎的意思、绳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绳伎的解释

亦作“ 绳技 ”。亦作“ 绳妓 ”。1.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绳妓》:“ 玄宗 开元 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以繫之,鹿卢内数丈立柱以起,绳之直如絃,然后妓女以绳端躡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真奇观也。”

(2).指绳技艺人。《明史·流贼传·李自成》:“会绳伎 红娘子 反,掳 信 ,强委身焉。”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难女》:“昔闻 献县 来一绳技,有姿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绳伎是中国古代杂技艺术的重要分支,指表演者在悬空的绳索上进行平衡、行走、跳跃及技巧动作的表演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发展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兼具娱乐性与技艺性,反映了古代杂技艺术的高超水平。

一、基本释义与艺术形式

绳伎又称“绳技”“走索”,表演者需在架设于高处的绳索或钢丝上完成行走、腾跃、倒立等动作,常辅以舞蹈或器械(如竹竿、扇子)增强观赏性。汉代文献已记载“走索”表演,唐代归入“百戏”,宋代《东京梦华录》详细描绘了艺人“乘索”腾空的场景,体现其惊险性与艺术美感。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地位

  1. 汉晋起源:东汉张衡《西京赋》记载“走索上而相逢”,说明当时已出现双人绳上对行的技艺;《晋书·乐志》将“高絙”列为宫廷散乐项目。
  2. 唐宋鼎盛:唐代宫廷设“绳妓”表演,《封氏闻见记》描述“妓女以绳蹑足,往来倏忽”;宋代民间勾栏瓦舍中,绳伎成为常演项目,技艺日趋复杂。
  3. 元明清延续: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将“踏索”列入“百戏”条目;清代《清稗类钞》仍见“走索女郎”的民间演出记录。

三、社会意义与现代传承

绳伎在古代兼具娱乐大众与彰显国力的双重功能。唐代宫廷以“绳妓”款待外使,展现文化繁荣;而民间艺人则以此为生计,社会地位微妙。现代杂技艺术中,走钢丝、高空绳索等表演形式继承绳伎传统,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吴桥杂技等团体仍传承相关技艺。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绳伎”的释义。
  2. 《中国杂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第三章“百戏的鼎盛”。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杂技艺术发展脉络。
  4. 《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节注。
  5. 《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卷六“绳妓”条考释。

网络扩展解释

“绳伎”是中国古代传统杂技艺术的一种,主要包含以下层面的解释:

一、基本定义

“绳伎”又称“绳技”或“绳妓”,是杂技表演形式之一,俗称走索。表演者需在悬空的绳索上完成行走、跳跃、平衡等高难度动作。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由草原牧人的套马技术与民间跳绳游戏结合演变而来。
  2. 文献记载:
    • 唐代《新唐书》提到黠戛斯部族的“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
    • 唐玄宗时期,宫廷曾设绳妓表演,表演者“往来倏忽,望之如仙”。

三、表演形式


四、延伸含义

“绳伎”亦可指代从事此技艺的艺人。例如《明史》记载,明末起义领袖李自成曾与绳伎红娘子有交集。


五、注意区分

需与“绳妓”(指被束缚的宫廷妓女)区分,后者属词义演变中的特殊用法,与杂技无直接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封氏闻见记》《明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叫哀思揞青盲泊船瓜洲采榷采珠参卿唱义长夷缠脚承孙斥言翠冠蹙踖粗衣粝食电磁振荡敦方乏地分曹分均府端革佃轨漏国营经济还形恒医话料灰渣沍冥机灌金燕嗑牙口哦亮工粮斛院六参马直珉佩募化昵幸偏沴乞借衾帱顷前气头上是察视若无睹受惊树丫肆瘗叹服通无共有晚漏五厄黠鬼仙果仙卫枭鲸小吕细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