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通共有无 ”。
“通无共有”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ōng wú gòng yǒu,其核心含义是互相接济、互通有无,强调通过资源共享或互补来满足彼此需求。
基本释义
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交换或共享资源(如物资、信息等),实现互利互助的行为。例如:古代村落间常通过“通无共有”的方式应对灾荒。
出处与用法
该成语最早见于宋代叶适的《刘建翁墓志铭》:“建翁内事两世母,奉从兄,抚幼弟;外交朋友,接乡里,通无共有。”。
其结构为并列式,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描述社会关系或合作场景。
近义词与关联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宋代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通无共有》是一个成语,意为没有共同的属性或内容相似但本质不同。
拆分部首和笔画:
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畚”,总共有12画。
来源:
《通无共有》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一书中,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原文是:“通而无共,同则不必,有则必通。”意思是说如果两样东西本来就是相同的,就没有必要特意去通报;但如果存在某种共同属性,就必须进行互通。
繁体:
《通无共有》的繁体字为「通無共有」。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书法中,常用的写法是「通無共有」,符合当时的字体风格和书法规范。
例句:
1. 这两个人的兴趣爱好虽然有些相似,但他们内心的追求是通无共有的。
2. 他们虽然是兄弟,但性格特点却通无共有,完全不像一个家庭的成员。
组词:
通而无变、通则不病、共通、无通、通报、共同
近义词:
相似、类似、相同
反义词:
迥异、相异、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