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厄的意思、五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厄的解释

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 秦始皇 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 王莽 末年, 长安 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 汉献帝 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 刘曜 、 石勒 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 周 师入 郢 , 梁 萧绎 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见《隋书·牛弘传》。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书籍之厄》:“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 隋 牛弘 靖请开献书之路,极论废兴,述五厄之説,则书之厄也久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厄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文献学与文化史术语,特指中国历史上书籍典籍遭受的五次大规模毁灭性灾难。其核心含义源于古代对文化传承中断的痛惜,具体指代以下五次重大事件:

  1. 秦始皇焚书(秦火):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所有《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旨在统一思想,禁止私学。此事件对先秦典籍造成毁灭性打击,是“五厄”之首。

    来源:《史记·秦始皇本纪》、《隋书·牛弘传》

  2. 王莽之乱(赤眉入关):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及随后的绿林、赤眉起义(约公元1世纪初),战火波及长安,宫室图书在战乱中大量被焚毁或散佚。

    来源:《隋书·牛弘传》、《汉书·王莽传》

  3. 董卓之乱(迁都焚洛):东汉末年董卓专权,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公元190年),撤离洛阳时纵兵焚烧宫室、官府及民居,兰台(国家图书馆)、东观(皇家藏书处)等处的珍贵藏书在火劫中损失殆尽。

    来源:《后汉书·儒林传序》、《隋书·牛弘传》

  4.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刘聪部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史称“永嘉之乱”。随后五胡十六国混战,中原板荡,西晋朝廷藏书在战火中几乎全部毁失。

    来源:《隋书·牛弘传》、《晋书·孝怀帝纪》

  5. 梁元帝焚书(江陵之厄):南朝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西魏大军攻陷梁都江陵(今湖北荆州),城破之际,梁元帝萧绎下令将宫中珍藏的十四万卷图书付之一炬,自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极其惨重的损失。

    来源:《隋书·牛弘传》、《南史·梁元帝纪》

文化意义:“五厄”之说最早由隋朝学者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系统提出,旨在总结历史教训,强调书籍收集、保存的重要性,并推动隋朝官方大规模征书活动。它深刻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化传承脆弱性的忧虑和对典籍散佚的痛心,成为后世描述文化浩劫的经典概括。

引用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五厄”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不同层面的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历史文献中的五次书籍浩劫()

指中国古代文献遭遇的五次大规模损毁事件:

  1. 秦始皇焚书(前213年):下令焚烧六国史书及诸子典籍;
  2. 王莽末战乱(23年):长安战火导致宫室藏书焚毁;
  3. 汉献帝迁都(190年):董卓之乱中图书被制成帷囊;
  4. 永嘉之乱(311年):刘曜、石勒攻陷洛阳,典籍散失;
  5. 梁元帝焚书(554年):萧绎在江陵城破前焚烧藏书。

此说源自《隋书·牛弘传》,反映古代文化传承的艰难历程。


二、人生困境的象征()

作为成语时,指人生难以避免的五种重大磨难:

  1. 疾病厄:健康危机;
  2. 穷困厄:经济困顿;
  3. 灾祸厄:意外灾殃;
  4. 困难厄:重大挫折;
  5. 丧亲厄:至亲离世。

此解释强调通过坚韧应对困境的生命哲学,常见于文学作品中。


辨析要点

类型 侧重领域 时间范围 出处依据
文献五厄 文化传承 秦至南北朝 史书记载
人生五厄 个体命运 抽象概念 民间俗语演变

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两种解释均有广泛使用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暗涩苞桑倍常被火边辽采览车队趁打哄秤星斥女齿衰穿彻牀屏大喘气悼没端点多钱善贾愤起赶饭担高肥高举革易贵极人臣海屋添筹鸿醲后涂护甲浸沉开匮捞菱敛版两头莲蓬头笼撚鲁连子闾肆鸣弹鸟罗片言只语被发拼斗平定千丈柳跷蹄辇脚三独坐三翟沙杏数量级顺信挑三拨四偷馁脱狱外氅威慑戊申枭剪夏啓燮理阴阳西眉南脸洗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