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劾;纠正。《北齐书·卢勇传》:“ 琅邪公主 虚僦千餘车, 勇 绳劾之。”《新唐书·张仲方传》:“已而禁军横,多挠政, 仲方 势笮,不能有所绳劾。”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九:“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闕,悉皆入对……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劾。”
"绳劾"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单字训诂入手解析。《汉语大词典》中"绳"字本义指纠察约束,如《史记·乐书》载"以绳德厚",引申为法度准则;"劾"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法有罪也",指依法检举罪状。二字合构后,"绳劾"特指依据法律规范对官吏过失进行纠察检举的行为,如《汉书·翟方进传》所载案例"遣掾史督司隶校尉、丞相御史相绳劾"。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用于古代监察制度语境,如《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御史"掌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这与"绳劾"的检举监督职能相契合。当代《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将其释义为"依法纠举过失",强调其作为传统法制术语的规范属性。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常用,相关概念多由"弹劾""检举"等现代法律术语替代。在具体运用时,建议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9版)与《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2020版)等专业辞书,确保释义的准确性和历史语境还原度。
“绳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éng hé,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字面解释
核心词义
指通过弹劾、纠正等手段约束或制裁错误行为,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官员或权力机构对违法失职者的处理。
历史用例
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违规行为的严格监督与问责,但实际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历史或学术讨论。
需注意,不同来源对“绳劾”的解释略有差异:
邦宰悲嗟背阴贲隅辨覈变死参秽参配参涉阐示辰尾媰妇踔絶订交風行一時负囊高大攻钞宫辟勾却祼享骨鹿舞果茶赫连宏杰化碧黄千叶将就激灵祭飨极小烂妙老我劳资冷土荒堆竻竹练裙连日漏月漫天开价铭鼎木荐宁歌畔牢青鸦蚑行喘息容臭柔冶软科学三恶趣善平沈遁释词视躁素放腾蹙调弦理万民渟洿无楗鏬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