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折绵的意思、折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折绵的解释

形容气候极寒。语出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阳和微弱阴气竭,海冻不流棉絮折,呼噏不通寒伤裂。” 宋 黄庭坚 《柳閎展如苏子瞻甥也作诗赠之》:“霜威能折绵,风力欲氷酒。”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折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é mián,主要用于形容极寒的气候。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本义:指寒冷到能将棉絮折断(夸张手法),形容天气极端严寒。

    • 语出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阳和微弱阴气竭,海冻不流棉絮折,呼噏不通寒伤裂。”
    • 宋代黄庭坚在《柳闳展如苏子瞻甥也作诗赠之》中化用:“霜威能折绵,风力欲冰酒。”
  2. 引申义:

    • 通过“棉絮折断”的意象,强调寒气凛冽、万物凝滞的状态。例如“海冻不流”“呼噏不通”等描述,进一步烘托环境之酷寒。

二、用法与语境


三、其他争议解释

有少数资料(如)提到“折绵”可形容“山脉连绵不绝”,但此释义缺乏古籍或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与“绵延曲折”等词混淆,建议以主流释义为准。


四、总结

“折绵”是一个具有生动意象的文言词汇,核心含义围绕“极寒”展开,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更多例证,可查阅阮籍、黄庭坚的相关作品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折绵的意思

折绵(zhé miá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折断丝绵,比喻高尚的品质不容易损失或改变”。在比喻上,它还可以指代人的情感坚定、意志坚强,不易动摇。

拆分部首和笔画

折绵的部首是手(扌)和糸(纟),共有12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折绵的来源较为复杂,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首先,折绵的出处一般指南朝文学家卢纶(约502年-约557年)的《和梁崇文长干诗序》。其中有“世人皆欲继卢纶,谁料折绵逐落花”之句。这里的“折绵”意指卢纶的文风和才华难以继承,因此是出自文学作品的表述。

而另一个可能的来源是在《尔雅》中,折绵作为一个词语出现在其中,意为“品性高尚,不易改变”。有学者认为这个词汇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折绵的繁体形式为「折綿」。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折绵在古代写法中,部首“手”常常写成“扌”,而“绵”的“纟”写成一种更加纤细的形态。

例句

1. 他在逆境中展现了折绵的信念,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2. 作为一位领导者,他的折绵精神给予了团队无尽的动力和鼓舞。

3. 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犹如大风暴雨,只有拥有折绵的意志,才能走到阳光灿烂的彼岸。

相关词语

组词:坚折不终、发奋图强、笃信笃行

近义词:坚定不移、不屈不挠、刚毅果断

反义词:易变无常、优柔寡断、轻浮浮躁

别人正在浏览...

爱莫之助标鹄别拗蔽甲泊隆通淳气淬妃打矾荡魂摄魄蹈抵彫甍跌打递相恩榜飞罗面改度公孙衍故宫贵介龟毛兔角孤艳鹤处鷄羣盍旦横噬火鼓徼求籍名精晃晃警务麂子窭薮空心架子寇钞口给扣切瞭如留门缕板旅拒目珠南方女相如屏絶品着戚言人强马壮三爵洒濯森盛山讴烧地申议思念坦腹东床套杯讨打吃頽放危夐綫车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