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孙衍的意思、公孙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孙衍的解释

战国时期纵横家。号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初在秦国任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的高官)。后至魏国任将军,主张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并联络燕、赵、中山、韩、魏五国对抗秦国。后又担任魏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政治家,以“合纵”抗秦战略闻名于世。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历史文献对其详细解释:


一、身份释义

公孙衍(约公元前4世纪),姬姓公孙氏,名衍,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人。战国中期纵横家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官职名),故史书多称“犀首”。《史记·张仪列传》载:“公孙衍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


二、核心事迹与历史地位

  1. 合纵抗秦的倡导者

    公孙衍主张东方六国联合(合纵)对抗秦国,曾促成魏、赵、韩、燕、楚“五国相王”(公元前323年),为合纵联盟奠定基础。《战国策·秦策一》称其“约从(纵)散横,以抑强秦”。

  2. 纵横捭阖的外交家

    先后任魏、秦、韩等国相邦,通过外交手段制衡列国。曾助秦攻魏,后转而反秦,体现纵横家“无定主”的策略特点(《孟子·滕文公下》评其“一怒而诸侯惧”)。

  3. “佩五国相印”的典故

    据《史记》索引记载,公孙衍曾同时佩戴魏、赵、韩、燕、楚五国相印,象征其合纵领袖地位(后世常与苏秦事迹混淆,学界存争议)。


三、文化影响与词义延伸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刘向《战国策·秦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汉语大词典》“犀首”条,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辞源》(第三版)“公孙衍”条,商务印书馆。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上述来源标注纸质权威版本;在线文献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史记》《战国策》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军事家,以合纵抗秦的策略闻名。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概况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号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他早年仕于魏国,后辗转效力于秦、魏、韩等国,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张仪齐名。

二、主要成就

  1. 军事胜利
    在秦国任大良造期间,率军于雕阴之战大败魏军,斩杀八万、俘获将领龙贾,助秦收复河西之地,奠定秦国东扩基础。
  2. 首创合纵
    离秦返魏后,发起“五国相王”(前323年),联合燕、赵、韩、魏、中山国,并多次组织五国伐秦(前318年),成为合纵抗秦的首倡者。

三、生平经历

四、历史评价

公孙衍虽未彻底成功,但其合纵策略为后世苏秦、孟尝君等延续,与张仪的连横形成对抗,深刻影响战国格局。司马光评价其“可笑公孙衍,酣歌夸丈夫”,侧面反映其争议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军事外交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典籍或、3、10的原始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销魂凹榻邦彦弊袴畜志翠袖红裙道听洞若观火渎告敦聘蕃宣龚自珍狗分例贯辰滚刀憨子环游会丧祸基佳色酒势巨藩拒捍口直心快牢栈临纸芦箔律尺昧景蜜苏男耕女织南枝逆推朴疎平铺直序樵汲骑蓦让表申告释鞍失乐园屎盆儿瘦减霜漏食子徇君讨求停居铜版画徒弟外成文禁无耳项髻小唱消缩小游神喜报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