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丸的意思、帛丸的详细解释
帛丸的解释
在帛上写信,团成小丸,外封以蜡,用以密递消息。《新唐书·李希烈传》:“ 希烈 死,子不发丧,欲悉诛诸将乃自立,未决。有献含桃者, 竇 请分遗 仙奇 妻,听之,因蜡帛丸杂果中,出所谋。 仙奇 大惊。”参见“ 蜡丸 ”。
词语分解
- 帛的解释 帛 ó 丝织品的总称:布帛。帛书。帛画。化干戈为玉帛(喻变争斗为友善)。竹帛(指书籍)。简蠹帛裂(书坏了)。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 丸的解释 丸 á 小而圆的东西:弹(刵 )丸。肉丸儿。 专指“药丸”:丸散膏丹。丸药。 量词,用于丸药:吃两丸儿。 笔画数:; 部首: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帛丸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形式,指将写有密信或重要信息的缣帛(丝织品)卷紧后,用蜡封裹成丸状的通信方式。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义溯源与结构解析
二、历史功能与文献例证
帛丸盛行于唐代,主要用于军事密信传递:
- 保密手段:蜡封防潮防窥,如《新唐书·李密传》载“以帛为书,内于彘膏中”,通过蜡丸藏帛书避人耳目。
- 应急通信:唐代边塞诗人张仲素《塞下曲》有“帛丸无暇写军书”之句,反映战时帛丸传递军情的紧迫性。
- 外交文书:《资治通鉴》记回纥可汗“以帛丸贮表”,表明其亦用于官方外交信函。
三、文化延伸与实物佐证
帛丸的演变体现古代信息加密智慧:
- 技术升级:宋代发展为“蜡书”,《宋史·兵志》载“置蜡书于发中”,保密性更强。
- 考古实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现存湖南省博物馆),虽非丸状,但印证缣帛作为书写载体的史实。
结语
“帛丸”一词浓缩了古代丝帛文化、军事通信与保密技术的多重内涵,其形制与功能在《汉语大词典》中定义为“裹帛书为丸形”,是研究中国古代信息传递史的关键词。
参考资料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顾野王《玉篇》(国家图书馆古籍库)
- 《新唐书·李密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张仲素《塞下曲》(《全唐诗》卷367)
-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3(国学网电子版)
- 《宋史·兵志》(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湖南省博物馆官网:马王堆汉墓帛书专题
- 《汉语大词典》第9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帛丸」是古代一种秘密传递信息的工具,具体含义及特点如下:
定义与用途
「帛丸」指在丝帛(帛)上书写密信后,将帛书揉搓成小丸状,外部用蜡密封,用于隐蔽传递消息。这种方式常见于古代军事或政治机密场景,可防止信息被截获。
历史出处
《新唐书·李希烈传》记载,唐代将领李希烈去世后,其子欲密谋诛杀其他将领,但计划被泄露。谋士窦良之妻通过将帛丸藏于水果中传递消息,最终使将领仙奇得知阴谋。
结构与制作
- 材质:以丝帛(帛)为书写载体,质地轻便且易隐藏。
- 封装:将帛书卷成丸状后,外层涂蜡密封,兼具防水与保护作用。
- 传递方式:常混入日常物品(如食物)中,降低被察觉风险。
相关术语对比
- 蜡丸:与帛丸类似,但书写载体多为纸或木片,两者均属古代密信形式。
- 含桃藏信:典故出自上述李希烈事件,特指将帛丸藏于樱桃中传递。
补充说明
- 拼音与注音:拼音为bó wán,注音为ㄅㄛˊ ㄨㄢˊ。
- 应用场景:多用于战乱或权力斗争时期,体现古代信息传递的智慧与局限性。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可参考《新唐书》或汉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爆竹筒子宾帝逼直不羞见沧浪叟常刑謿讛霃霃逞笔寸诚奠安洞中仙对子方便囊房地芳洁霏霏府丞酣媟荷感河涸海干黄山市浣溪沙薉孽肩痛嚼舌金汉姬人救祸蹶蹶麇居苦船睽疑裤裙拉平陆续铝矿眊目明玕密图木兰诗剽急扑冬千古骞扑清吉侵轶三名三高淑亮填褊殄息天阴歪行货瓦盘窝囊肺呜哨响度仙露小留潟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