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terhead]∶ 水道的源头或上游
(2) [fountain]∶河流的发源地或源头
(3) [water]∶民用水、工业用水或灌溉用水的来源
威胁要切断水源
(1).江河发源的地方。《史记·大宛列传》:“﹝贰师﹞乃先至 宛 ,决其水源,移之,则 宛 固已忧困。” 晋 陶潜 《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宋 欧阳修 《晋祠》诗:“行人望祠下马謁,退即祠下窥水源。” 臧克家 《今昔吟·忠烈篇》:“河山光辉照人眼,木本水源想从前。”
(2).指民用水、工业用水或灌溉用水的来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府上的地……水源又好,出水的路又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四二章:“贼军如追赶前去,即在 睢 杞 一带决战,不至于今日断绝水源。”
水源在汉语中是一个复合词,由"水"和"源"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河流发源的地方"以及"民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的来源",这一概念包含双重维度:自然地理属性与人类生存需求。中国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将水源细分为地表水源(河流、湖泊、冰川等)和地下水源(潜水层、承压水等)两大类别。
从生态学角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指出,完整的水源系统涵盖集水区、径流通道和补给区三个要素。天然水源通过水文循环维系着生态平衡,例如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为长江、黄河等河流提供持续性补给。根据生态环境部《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优质水源地需满足三类标准:水量稳定、水质达标、生态结构完整。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水利部水文化研究中心考证显示,早期文明均诞生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证了水源对文明存续的决定性作用。现代城市体系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日供水能力已突破3亿立方米,凸显水源保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水源”一词的释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自然地理概念
指河流的发源地或水道的源头,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初始形成区域。例如《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即描述自然水源的方位。
供水来源
包括民用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的获取途径,如地下水、湖泊、水库等。例如威胁“切断水源”即指阻断此类供水渠道。
地理延伸意义
在文献中常象征事物根源,如臧克家诗句“木本水源想从前”借水源表达对历史渊源的追溯。
“水源”侧重具体的水体来源,而“水资源”涵盖更广,包括所有可利用的淡水总量(如冰雪融水、地下水等),涉及管理及可持续利用问题。
可通过沪江词典、查字典等进一步查询例句及扩展释义。
柏梁殿保加利亚人豹乔辩灋壁经弊俗村野谠切大治點字奉祀丰颖奋襼愤咤頫听共祭酣醉黑白片儿讙骇欢游回迂藉荫锦地金伤禁廷禁网疏阔金祗匡继老儒淩忽灵神六色立元虏尘罗口弥敬秘乐冥瞽南熏闹五魁僻径萍踪浪迹颇牧敲搕曲节瑞锦窠山东琴书赏知石榻庶族俗念蓑翁蜩梁通材达识同考巍然屹立遐愤嫌弃协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