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上座的意思、木上座的详细解释
木上座的解释
对木制手杖的戏称。《景德传灯录·杭州佛日和尚》:“ 佛日 禪师 见 夹山 , 夹山 问:‘什么人同行?’师举拄杖曰:‘唯有木上座同行耳!’” 宋 苏轼 《送竹几与谢秀才》诗:“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
词语分解
- 木的解释 木 ù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木。乔木。灌木。木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木求鱼。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质朴:木讷(朴实迟钝)。 呆笨:木鸡。
- 上座的解释 受尊敬的席位;上首的座位详细解释见“ 上坐 ”。.指戏院、茶馆、饭馆等处有顾客到来。 老舍 《茶馆》第三幕:“ 邹福远 :‘怎样啊? 王掌柜 !晚上还添评书不添啊?’ 王利发 :‘试验过了,不行!光
专业解析
"木上座"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尤其多见于佛教典籍和古典文献,其含义可从字面及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一、 字面释义
- 木: 指材质为木材、木头。
- 上座:
- 本义指地位尊贵、受尊敬的席位或坐在该席位的人(如僧侣中的长老)。
- 引申为对德高望重者或重要器物的尊称。
- 合义: 字面上可理解为“木制的、尊贵的座位”或“尊贵的木制品”。
二、 引申义与特指(佛教语境)
在佛教禅宗典籍中,“木上座”是一个特指,是对僧人随身携带的“手杖”或“禅杖”的一种拟人化、带有敬意的雅称。其核心含义为:
- 指代对象: 即僧人所用的手杖、拄杖、禅杖。
- 拟人敬称: 将手杖尊称为“上座”,赋予其人格化色彩,体现了禅宗语言生动幽默、物我平等的特点。手杖伴随僧人云游行脚,辅助修行,如同一位沉默寡言、忠实可靠的同行道友或侍者。
- 修行象征: 手杖是僧人游方参禅、跋山涉水的必备之物,象征着行脚修行的历程,是禅僧身份和修行生活的标志之一。
典故出处与引用:
此称多见于禅宗语录和公案:
- 宋代道原所著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师(指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木上座”,但后世常以此公案精神理解禅宗对日用器物的态度。
- 更直接的记载可见于宋代普济所编《五灯会元》等禅宗典籍。例如,常有禅师以“木上座”指代手杖,如某僧问如何是佛,禅师或举起手杖答:“识得木上座么?”意指佛法不离日常,即在当下所用之物中体现。具体出处可参考《五灯会元》相关章节(如卷四、卷十八等有提及类似用法)。
- 明代《指月录》等亦有类似记载。
“木上座”一词,在普通汉语语境中可解作尊贵的木制坐具或器物,但其最经典、最特定的含义源于佛教禅宗,是对僧人“手杖/禅杖”的一种拟人化、带有亲切与敬意的雅称,体现了禅宗将修行融入日常、物我一如的精神境界。
参考资料:
- 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 典故出处:《景德传灯录》(宋·道原)、《五灯会元》(宋·普济)、《指月录》(明·瞿汝稷)等禅宗典籍。具体章节请查阅相关古籍或权威点校本(如中华书局版)。
网络扩展解释
“木上座”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一、对木制手杖的戏称
-
基本含义
指用木头制成的手杖,常被文人雅士以拟人化方式戏称为“座上之客”。这种用法多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体现了一种幽默或风雅的表达方式。
-
文学典故
宋代苏轼在《送竹几与谢秀才》一诗中写道:“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此处“木上座”与“竹夫人”(竹席的别称)对仗,均以拟人化手法指代日常用品,展现了文人的趣味。
二、民间故事引申含义(较少见)
部分资料提到“木上座”可能源自民间故事,形容因座位不足而临时坐在木头上的人,比喻暂时没有合适的位置或待遇。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个别来源的引申解释。
- 核心意义:以木杖的戏称为主,常见于诗词或禅宗语录中。
- 注意: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优先参考文学或历史文献中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邦桢标度不恒不经之语不茹柔蚕桑褫身麤厉度声奉候膏畴箇人宫殿公众投资基金狗后怪责鹤头书鸿模毁废湔拭解酩京甸濅润开口饭空炮恐讋夸诬劳悴练句连续光谱列支敦士登里候零度流兵论战卖国买田阳羡毛虾民隐片瓦无存青绂柔濡赏家山核桃差着一槅儿嬗娟失饥伤饱石片石器实用双抢水芝淑女太阳日头大臀部蛙讙晚达小锣小日子吓人躧高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