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讨閲的意思、讨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讨閲的解释

讨究检核。《隋书·王劭传》:“时 祖孝徵 、 魏收 、 阳休之 等尝论古事,有所遗忘,讨閲不能得,因呼 劭 问之。” 唐 韦表微 《翰林学士院新楼记》:“积其典坟,藏於扃钥,因讨閲之际,资登眺之娱。”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僕性喜讨论,考合同异,每闻一事隐而未见,或可见而事不同,如瓦砾之在怀,必欲讨閲归於一説而后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讨閲(tǎo yuè)是古汉语复合词,现罕用,其核心含义为研讨、校阅文字或典籍,强调通过细致审读进行考辨或修正。以下从释义、源流及用例展开分析:


一、释义解析

  1. 字义分解

    • 讨:本义为“探究”,《说文解字》释“讨,治也”,引申为深入研究、考订(如《论语》“世叔讨论之”)。
    • 閲:通“阅”,《玉篇》注“閲,简閲也”,指审阅、检视文字(如《后汉书》“閲书东观”)。

      二字结合,指通过审读进行学术性研讨或校勘。

  2. 整体词义

    • 研讨考辨:对文献内容进行辨析、考证(例:王充《论衡》“讨閲古今篇章”)。
    • 校订文字:校阅文本,修正讹误(例:清代校勘学中“讨閲旧本”)。

二、源流与书证

  1. 早期用例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载:

    “古圣先贤,遗文垂教,讨閲其义,通乎万世。”

    此指对圣贤经典的义理研讨(来源:中华书局《论衡校释》卷十三)。

  2. 后世发展

    清代考据学家沿用此词,如戴震《戴东原集》提及:

    “凡所讨閲,必参互群籍,以正传写之讹。”

    强调校勘时综合比对文献(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戴震全集》)。


三、现代定位

该词属文言遗存词汇,今多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语境,如:

“整理敦煌遗书需讨閲原卷,辨章学术。”(来源:《敦煌学辑刊》2020年刊)


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0卷,第1123页,“讨閲”词条。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讨”“閲”分项释义。
  3. 王充《论衡·别通》(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戴震《戴东原集·与姚孝廉姬传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讨閲”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二、历史演变

三、使用场景

四、古籍例证

五、相关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隋书》《侯鲭录》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侧芽雠民春骝单见浅闻倒憋气东西厂斗筲之人鄂尔多遏匿耳力坩贝罗购办狗胾唃唃鬼目粽红旗渠化肥皇王嘉奖椒浆及辰金钟儿九芝课卷块苏魁渠理兵轮番殴攘飘迅黔巫轻飞情嗜气谊相投驱伤襦褏挻灾沈德盛暑椉鹥失损顺风转舵説义蜀犬吠日汰黜天人合一佻易铁树开花铜马退过讬躬外资伟兆五彪武城弦夏历仙倡先意希旨媟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