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课户的意思、课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课户的解释

家中有纳税丁口的民户。《新唐书·食货志一》:“凡主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丙戌,詔凡诸色课户及俸户并勒归州县,其幕职、州县官,自今并支俸钱及米麦。” 胡三省 注:“ 唐 初,诸司置公廨本钱,以贸易取息,计员多少为月料。其后罢诸司公廨本钱,以天下上户七千人为胥士,而收其课,计官多少而给之,此所谓课户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课户是古代中国赋役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承担国家赋税(课)的民户,主要存在于唐宋时期。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两点:

一、基本释义

  1. 承担赋税的登记户

    “课户”指被官府正式登记在册、需缴纳赋税(如租庸调、两税法)的家庭单位。与免税的“不课户”(如官员、僧道、老幼残疾者家庭)相对。

    参见《汉语大词典》“课户”词条:官府编定征收赋税的民户。

  2. “课”与“户”的复合词义

    • 课:原指考核、征收,引申为赋税(如“租课”“税课”)。
    • 户:户籍制度下的家庭单位。

      二字组合强调“需履行纳税义务的户籍主体”。

      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赋税卷》“课户”释义。

二、历史制度背景

唐代实行“租庸调制”时,课户需按丁口缴纳粮食(租)、服劳役(庸)、缴纳绢布(调)。宋代沿袭课户概念,但赋税形式逐渐转向财产税(如“两税法”)。核心特征是:

三、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属历史词汇,现代汉语已罕用,仅见于研究古代经济、制度的文献中。其内涵需结合具体朝代税制理解,避免脱离语境误读。


参考资料说明:以上解析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大辞典》及《新唐书》等权威文献定义,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或专业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获取原始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课户”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与赋税制度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课户指家中有纳税丁口的民户,即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的家庭单位。这一概念在不同朝代有具体差异:

二、历史演变

  1. 两晋南朝:首次出现课户概念,作为承担国家赋税的主体。
  2. 唐代:明确“凡主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并与“不课户”(免税户)区分。
  3. 宋元时期:延续唐代制度,但元代更强调以户为单位的丁口计税方式。

三、相关文献记载

四、特殊说明

需注意,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课户”解释为“争夺名利的成语”,此说法缺乏历史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误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可参考《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览...

八骏被色边委超今越古彻兵掣鲸漦龙打棚彫翦第一国际东市兜翻胹鳖符采鲠切红盐猴玃剪秋罗浇奠金粟纠合之众韭菹鞠粥魁杓力不自胜灵几鳞罗埋藏麦屑曼鬋马蹄决明眉峯冥幽摩拂摸秋没世不渝木红色齐量等观清刚青癯青天棋坛镕锻柔桨软包上驾少爷刹土深知时候黍稭束手就毙四背摊点韬潜腾猨讬实微服私行文梁宪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