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除草;刈除。《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芳蕙芟夷,臭鲍佩御。” 唐 杜甫 《除草》诗:“芟夷不可闕,疾恶信如讎。”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我在这里虽然开不出甚么美的好花来,但如路旁的杂草那样,总可以迸发几株罢?遇着别有会心的 周茂叔 ,他是不会芟夷它的呢。”
(2).裁减;删削。《<尚书>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桓宣武 与 郗超 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 宋 陈亮 《又乙巳春书之一》:“芟夷史籍之繁词,刊削流传之讹谬。”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若徒以交通为务,旧所承用,一切芟夷,学术文辞之章章者,甚则弃捐,轻乃裁减,斯则其道大觳,非宜民之事也。”
(3).铲除;削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 操 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 荆州 ,威震四海。” 宋 司马光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 并州 者, 太宗皇帝 所以芟夷僭乱,混壹九围。” 明 方孝孺 《东瓯王神道碑铭》:“芟夷僭盗,荡涤兇奸。”
(4).杀戮。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黄鉞一挥,齐斧暂授,则伏尸千里,流血滂沲。” 唐 柳宗元 《战武牢》诗:“铺施芟夷,二主缚。”《明史·曹兴传》:“於是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尽,罕有存者。”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芟夷我人民,淫僇我子女,搜括我财货,窃据我政权。”
“芟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多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除草;刈除
本义指农作中的除草行为,引申为清除、去除无用或有害之物。
例句:
铲除;削平
常用于描述对敌对势力或障碍的彻底清除,如战争或政治斗争中的打击行动。
例句:
裁减;删削
指对文字、制度等的精简或删改。
例句:
杀戮
极端语境下可指暴力清除或屠杀。
例句:
现代汉语中,“芟夷”多用于比喻彻底解决问题或消除障碍,如“芟夷僭盗,荡涤凶奸”,或形容对复杂局面的整顿(如提到的“铲除恶势力”)。
该词兼具具体行为(除草)与抽象意义(清除障碍),且带有强烈动作性和结果导向,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表达。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左传》《抱朴子》等原始文献。
《芟夷》(shàn y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为剿弑野蛮、残暴之人。
《芟夷》的第一个字是芟(shān),它的部首是艸(草),共有七画。第二个字是夷(yí),它的部首是大(一),共有五画。
《芟夷》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魏策五》中的记载。在这个文献中,芟夷是指为了镇压盗贼或平定叛乱而进行的讨伐行动。
《芟夷》的繁体字写法为「芟夷」,与简体字写法一致。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芟夷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字形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结构连续性和书写风格上,但整体上仍可辨认出现代字形。
1. 他们联手剿除那个芟夷,为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2. 笔者对于解决社会上的芟夷问题有一些建议。
剿夷、夷齐、芟除、夷平、芟翦
剿除、讨伐、消除
宽容、宽恕、包容
按班按治保庸边餉扯娇晨禽寸晷达官贵要搭建底账儿撬佛寺斧断改造韐带歌功颂德獦牂攻蹂汉阴老父后坐花孽江川渐教节支赍排绝甘分少倔强倨傲居息刊啓炼翁力疾论用梅花驿没心没肺门神弥衍抛置捧心西子繁驵钱监且道青箓秋河耆英去杀人尖儿日久岁长三季搧动上衽韶艳深根蟠结数目字损彻俗议韬声匿迹调摄往教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