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韐带的意思、韐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韐带的解释

古代蔽膝上的皮带。也称韎韐带。《仪礼·士丧礼》:“设韐带,搢笏。” 郑玄 注:“韐带,韎韐緇带,不言韎緇者,省文,亦欲见韐自有带,韐带用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韐带(读音:gé dài)是古代中国服饰中的一种佩饰部件,特指系束在蔽膝“韐”上的带子。以下为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基础释义

  1. 词性结构

    复合词,由“韐”(蔽膝)与“带”(系束用的绳带)组成,属偏正结构名词。

  2. 核心含义

    指古代贵族礼服中用于固定蔽膝“韐”的系带。《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韐,蔽膝也;带,所以系韐者。”(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1371页)


二、字形与词源考据

  1. “韐”字本义

    从“韦”(熟皮)、“合”(闭合)声,本指皮质蔽膝。《说文解字·韦部》:“韐,士无市有韐,制如榼,缺四角。”(来源:许慎《说文解字》)

  2. “带”的功能延伸

    在服饰体系中,“带”专指系结配饰的带状物。《释名·释衣服》:“带,蒂也,著于衣如蒂系也。”(来源:刘熙《释名》)


三、历史文献例证

  1. 《礼记》记载

    “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韦;圜杀直,天子直,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韠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

    (郑玄注:“革带以佩韠”,此处“革带”即韐带的前身)(来源:《礼记·玉藻》)

  2. 《仪礼》功能描述

    士冠礼中“缁布冠缺项青组”句,贾公彦疏:“韐带系于革带,悬韐于膝前。”(来源:《仪礼·士冠礼》郑玄注、贾公彦疏)


四、形制与使用场景

  1. 材质特征

    多为丝织品或皮革制成,宽度约二寸(约4.6厘米),色依等级区分:士用爵色(赤多黑少),大夫用素白,诸侯用玄青(来源: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三)。

  2. 佩戴规范

    系于腰部革带之下,垂至膝前,与韐(蔽膝)构成“韠佩”制度,为周代士大夫以上贵族礼服装束(来源: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12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2. 许慎. 说文解字(附校字辨)[M]. 中华书局, 2013.
  3. 郑玄注, 孔颖达疏. 礼记正义[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4. 朱熹. 仪礼经传通解[M].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2影印本.
  5.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商务印书馆, 2011增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韐带”是古代服饰中的一种礼仪配件,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韐带”指古代蔽膝(遮盖膝盖的服饰部件)上使用的皮带,又称“韎韐带”。该词最早见于《仪礼·士丧礼》记载:“设韐带,搢笏”,郑玄注解说:“韐带用革”,说明其材质为皮革。

二、功能与形制

  1. 组合结构:与“緇带”(黑色丝带)配合使用,但为简化表述常省略“緇”字。
  2. 礼仪属性:属于士阶层丧礼服饰的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礼仪等级标识作用。
  3. 独立设计:郑玄特别指出“韐自有带”,说明这是蔽膝专用的独立配件,非普通腰带的替代品。

三、文化背景

这类服饰配件体现了周代礼制中“以衣辨位”的特点。类似《易经》提及的“鞶带”(象征赏赐的皮革腰带),都反映了古代通过服饰材质、形制区分社会等级的制度。

四、现代应用

该词现已罕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和传统礼仪复原场景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仪礼》原文及汉代经学家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熬波备兵迸跳匾式便则道毕罗伯娘苍神赤马劫吃闷典借递交氐酋噩厉夫男袱驼刮耳卦资邯郸梦汗袷罕譬而喻华焕环环护落假典贾民嘉趣旌鼓尽信书不如无书九钥勌勤巨大慨允课徒困蹶狼上狗不上劳累连山排海林莽煤炲谜打墓次皮脸啓诲青生色球路带群竖曲生热诚乳母试对税珰睡仙熟娴恬不知怪鳀海土着望筩仙醪挦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