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毳服的意思、毳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毳服的解释

(1).毛皮制的衣服。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故京师之俗杂五方,而为首恶之区。其民则土坑毳服,如氊乡焉。”

(2).旧亦用以借称少数民族服装。 柳亚子 《十月十日纪事》诗之一:“毳服氊冠拜冕旒,谓他人母不知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毳服"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和文献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毳"字本义指鸟兽的细毛,《说文解字》释为"兽细毛也"(《说文解字·毛部》)。"服"指衣着装束,二者合称特指用细软毛料制成的服饰。东汉郑玄注《周礼》时提及"毳裘,谓裼衣有毛者"(《周礼注疏·天官·司裘》),说明这种服装多采用动物腹部的柔软绒毛制作。

二、文献例证

  1. 《礼记·月令》记载:"季秋之月…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郑玄注云"毳服,冕服也"(《礼记正义·月令》),可见毳服在先秦属贵族服饰。
  2. 《后汉书·舆服志》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唐代李贤注引《礼记》称"未有丝麻,衣其羽皮",佐证了毳服作为人类早期服饰的原始形态(《后汉书集解·舆服下》)。

三、字形分析 "毳"字三"毛"相叠,《说文解字注》解作"毛之细者",段玉裁强调"毳者,毛细缛而下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生动描绘了细密绒毛的形态特征。这种造字法直观体现了先民对动物皮毛的观察认知。

四、相关概念 与"毳服"相关的古代服饰制度中,《周礼》记载的"五冕"包含"毳冕",郑司农注云"毳,罽衣也"(《周礼注疏·春官·司服》),指用细毛织物制作的祭服。这种服饰制度在《三礼图》等古代舆服专著中均有图谱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毳服”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1. 本义:毛皮制的衣服 “毳”指鸟兽的细毛(拼音cuì),因此“毳服”最初指用动物毛皮制作的外衣。这种服饰常见于寒冷地区或古代游牧民族,如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描写北方民众“土坑毳服,如氊乡焉”。

2. 引申义:少数民族服装的代称 因古代中原地区多着丝麻织物,而边疆民族常穿毛皮衣物,故“毳服”成为少数民族服饰的借代。如柳亚子《十月十日纪事》诗云:“毳服氊冠拜冕旒,谓他人母不知羞!”,以服饰差异暗讽政治立场。

3. 词源解析 “毳”为会意字,《说文解字》释为“兽细毛也”,三毛相连象征毛发细密。该字早见于《周礼·天官》记载的“毳毛之物”,后衍生出“毳帐”“毳幕”等与毛毡相关的词汇。

4. 使用场景 现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文献中,带有古雅色彩,需注意语境适配性。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皮草”“裘皮”等表述。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中国地理大势论》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丝半导体八音联欢倍畔柴竹充勇垂绅挡箭牌抵雀捐金迪哲多角形繁靡缝衣工人分贫振穷愤怨高呼公察共挽鹿车鬼哭神号国土讧诈尖担江堤激动藉姑介然街头影戏衿缨棘手眷怀巨富俊侣可巧拉线楞劲料豆立异笼巾猫掌风马舞门脸觅句目连戏盘屈纰薄披鳞贫民窟遣闷清俊跂望曲悬三业舌敝唇焦盛农书气潭潭无类先日骁锐夏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