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歪辣骨 ”。亦作“ 歪剌姑 ”。比喻卑劣下6*贱的人。詈词,旧时多用于妇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俚语》:“又北人詈妇之下劣者曰歪辣骨,询其故,则云牛身自毛骨皮肉以至通体无一弃物,惟两角内有天顶肉少许,其秽逼人,最为贱恶,以此比之粗婢。后又问京师之熟諳市语者,则又不然。云往时 宣德 间, 瓦剌 为中国频征,衰弱贫苦,以其妇女售与边人,每口不过酬几百钱,名曰瓦剌姑,以其貌寝而价廉也。二説未知孰是。”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二折:“我駡你这歪剌骨,我駡你这泼东西。”《金6*瓶6*梅词话》第十二回:“﹝ 潘金莲 ﹞向 雪娥 踢了几脚駡道:‘贼歪剌骨!’”《醉醒石》第九回:“我今日为好,倒著了个歪剌姑气。”《野叟曝言》第六九回:“ 又全 駡道:‘好歪辣骨儿!你们既做妾媵,家有主,国有王,你不凭我使唤,凭谁使唤。’”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歪剌骨汉语 快速查询。
“歪剌骨”是一个带有贬义的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人行为不端或身份低贱,具体解释如下:
该词指人做事不正派、行为不端正,尤指卑劣下贱之辈。在元明时期常作为詈词(骂人的话),多用于辱骂女性,暗含“泼辣”“下流”等贬义。
“这歪剌骨好歹嘴也。”(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 “歪剌骨,黄花妇,无廉耻。”(无名氏《窦娥冤》)
该词属于古代市井俚语,现代汉语已罕用,常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方言考据领域。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历史渊源,建议参考权威古籍《元曲选》或《野获编》原文,以验证提到的瓦剌关联说。
《歪剌骨》是一种流行于网络的网络词语,起源于中国网络文化。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离奇、奇怪或荒谬。
《歪剌骨》的拆分部首是“歹”和“骨”,其中,“歹”是左右结构的部首,表示邪恶、不正常;而“骨”是上下结构的部首,表示人体骨骼。
根据笔画顺序,"歹"的笔画数为4,"骨"的笔画数为9。
《歪剌骨》这个词最早来源于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化。它的出现可能与中国年轻人喜欢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词有关,以表达他们对奇怪或离奇事物的评价或娱乐效果。
《歪剌骨》的繁体字为「歪剌骨」。
由于《歪剌骨》是网络词语,它并没有古时候的汉字写法。这个词的出现与互联网和现代社会息息相关。
1. 这个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太歪剌骨了,根本无法入戏。
2. 这个笑话太歪剌骨了,让人捧腹大笑。
歪剌骨没有组词的常见用法,因为它通常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来使用。
歪剌骨的近义词可以是荒诞、古怪、奇异。
歪剌骨的反义词可以是正常、合理、常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