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垂示的意思、垂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垂示的解释

(1).留传以示后人。 汉 蔡邕 《琅邪王傅蔡朗碑》:“身没称显,永遗令勋。表幸扬名,垂示后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夫不惮劳谦之勤,夙兴厥职,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记功,垂示於后。” 明 吴从善 《<郁离子>序》:“道不行於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下。”

(2).犹言赐示。 唐 王勃 《上从舅侍郎启》:“昨弟 勛 至,奉命以宪臺诗十首垂示。” 清 管同 《与友人论文书》:“垂示古文三篇,比前稍进,然终孱弱无劲气,未得为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垂示”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1. 自上而下地宣示、教导(核心义)

    指尊长、上级或神明向下级、晚辈或凡人给予指示、训诲或启示。这一用法带有明显的敬重意味,强调信息传递的方向性和权威性。例如:“承蒙师长垂示,学生受益匪浅。” 此义项源自“垂”字本义“自上挂下”(《说文解字》),引申为尊者的行为;“示”则为“指示、告知”(《尔雅·释言》)。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尔雅注疏》(郭璞注,邢昺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2. 赐予、给予(敬语)

    作为敬辞,表示对方(通常是尊长或上级)给予自己某种事物(如书信、物品、教诲等),含有谦卑和感激之情。例如:“昨日收到先生垂示的手札,拜读再三。” 此义项是核心义“自上而下给予指示”的引申,侧重于“给予”的动作本身,对象不限于信息。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

  3. 留传以示后人

    指将某种教诲、典范、功绩或物品留存下来,用以昭示、教导后代。例如:“先贤垂示的道德文章,至今仍熠熠生辉。” 此义项强调信息的留存和向后世的传递。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汉语大词典》。

  4. 佛教用语:佛、菩萨示现教导

    在佛教语境中,特指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显现化身或发出光明、声音等进行教导、启示。例如:“佛陀慈悲,垂示法要,普度群迷。” 这是核心义在特定宗教领域的应用。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汉语大词典》。

“垂示”的核心在于表达一种自上而下、由尊及卑、由古及今的给予、教导、启示或留传。它既是一个描述具体行为的动词(如教导、赐予),也是一个蕴含敬意的谦辞。其语义重点在于传递的方向性(上→下)和内容的权威性或价值性(教诲、典范、启示)。在具体使用中,需注意其庄重、恭敬的语体色彩,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网络扩展解释

“垂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留传以示后人
    指通过文字、行为或功绩将信息、精神等传承给后代。例如古代碑刻、文献中常用此义,如汉蔡邕《琅邪王傅蔡朗碑》提到“垂示后昆”(留传以启示后代)。

  2. 敬辞,表示赐示或告知
    用于谦逊地请求对方给予指示或信息。如唐代王勃在书信中写“垂示宪臺诗十首”,即表达对他人赐予诗作的敬意。

二、使用场景

三、补充说明

“垂”在词中表敬重或传承,“示”则强调展示、告知。需注意语境区分具体含义,避免混淆。例如现代用法中,“垂示”多用于书面表达,口语中较少出现。

别人正在浏览...

白脸暴荒报销财政常德承诺褫落侈汰崇科啖名德问的正朵觋风雨飘摇冈坂绠縻河女壶房恢达回易竭蹶镜奁锦幪九九归原眷眷之心恪虔客室狂悖暌隔岚雾蓼萧六脉隆兴命将愍书牛竖平乐观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牵路青海马秋行夏令痊减生产要素沈浄伸理食莽市心收得霜蹊书筒算囊绥旌太学体桃门亡酒违延闲言赘语枭名些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