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解印綬 ”。
解绶
解绶(jiě shòu)是一个汉语古语词汇,由“解”与“绶”二字组合而成,字面意为“解下印绶”。在古代职官制度中,“绶”特指系结官印的丝带,是官员身份与权力的象征。《说文解字》释“绶”为“韍维也”,即系印的织带。因此,“解绶”即主动解下印绶,引申为辞去官职之意,常见于描述古代士人主动弃官归隐的行为。
从语义演变看,“解绶”蕴含两层核心含义:
语源与典籍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汉书·薛宣传》记载“(薛)宣自知(罪)当斥,即解绶亡”,描述官员自请去职。唐代白居易《赠友》诗云“解绶卧穷巷,新诗盈道途”,亦以“解绶”喻指弃官后的闲适生活。其近义词包括“解印”“挂冠”,反义词则为“拜绶”“受印”。
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解绶”属书面雅语,多用于历史叙述或文学创作,如“他毅然解绶归田,寄情山水”。需注意其与“解职”(被动免职)的语义差异——“解绶”强调主动辞官的行为及精神内涵,承载中国古代士大夫“功成身退”的价值观。
参考来源:
“解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意义和引申用法两个层面理解:
字面解释
引申义
作为成语,“解绶”可比喻解除束缚、摆脱困境,强调从限制中获得自由的状态。
历史典故
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员主动辞职,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即日“解绶去职”。
明代小说《喻世明言》中亦有“休解绶,慢投簪”的表述,体现对官场的疏离感。
现代用法
可扩展用于比喻个人或团队突破困境后的轻松状态,如:“历经磨难,他终于解绶重生。”
总结来看,“解绶”既有具体的历史文化含义(辞官),也具备抽象比喻功能(摆脱束缚),需结合语境灵活理解。
跋山涉水八所港八一奖章蹦走不矜炊饼大明法度德薄才鲜电影音乐定慧独乐寺发恼丰岁風狀分磔干笔告负高吭浩漾合散洪德定则淮左假声揭箧金口木舌九华英伉健矻苦根老阳莲花府里排丽巧六骏明昞能见度僄弃睥盼求田铨括荣焰软香巢山东省侍从饰诡时货霜髫私下探丁屯毛不辨王尊驭温淡窝坨儿相饭相似相溶规则香消玉减乡愿涎水小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