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蔑弃的意思、蔑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蔑弃的解释

亦作“ 蔑弃 ”。轻视,鄙弃。《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包藏祸心,蔑弃顾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今不知何时何人作俑,六科都给事,俱随班骏奔于太庙中矣,此皆蔑弃旧规遗制之极。”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


见“ 蔑弃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蔑弃(miè qì)是汉语中的复合动词,由“蔑”与“弃”两个语素构成,核心含义为轻视、鄙弃、彻底抛弃。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角度分层次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词源依据

  1. “蔑”的本义

    据《说文解字》,“蔑”本作“衊”,意为“污血”,引申为轻慢、无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注:“蔑,轻视;小看。”如《国语·周语》中“蔑弃其民”即用此义。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2. “弃”的本义

    《说文解字》释“弃”为“捐也”,即抛弃、舍弃。《汉语大字典》明确其含“彻底拒绝”之意。

    来源:《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3. 复合词“蔑弃”的合成逻辑

    二字叠加强化否定态度,强调因轻视而彻底抛弃 的行为或心理,属同义复合词。王念孙《广雅疏证》指出此类结构“义相贯而声相谐”。


二、现代权威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三、古籍文献例证

  1. 《后汉书·刘虞传》:

    “(公孙)瓒既累为(袁)绍所败,犹攻之不已,虞患其黩武,且虑得志不可复制,固不许行,而稍节其禀假。瓒怒,屡违节度,又复侵犯百姓。虞所赉赏典当胡夷,瓒数抄夺之。积不能禁,乃遣驿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瓒亦上虞禀粮不周。二奏交驰,互相非毁,朝廷依违而已。瓒乃筑京于蓟城以备虞。虞数请瓒,辄称病不应。虞乃密谋讨瓒……瓒乃蔑弃恩义,破其车,斩其徒。”

    注:此处“蔑弃恩义”指公孙瓒背弃刘虞的旧恩,凸显道德背叛。

    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近义词辨析

词语 核心差异 示例
蔑弃 强调“轻视+主动抛弃” 蔑弃传统(主观否定)
废弃 侧重“停止使用”,无轻视义 废弃条款(客观终止)
鄙弃 含“厌恶”情绪,但不一定行动 鄙弃庸俗(心理排斥)

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语文出版社)。


五、语义演变与当代使用

“蔑弃”属书面语,现代汉语多见于批判性语境,如:

网络扩展解释

“蔑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轻视、鄙弃,带有对人或事物不屑一顾的态度。

二、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由“蔑”(轻视)和“弃”(抛弃)组合而成,强调对某事物的彻底否定与不屑。
    • 古代多用于批判违背礼法、典章的行为,如《三国志》中“蔑弃顾命”指无视先帝遗命。
  2. 使用场景

    • 古代语境:常见于批评违背传统准则的行为,如晋代范宁指责王弼、何晏“蔑弃典文,不遵礼度”。
    • 现代用法:鲁迅曾用该词强调艺术创作不应轻视连环画等通俗形式。

三、例句与出处

  1. 《国语·周语下》:“蔑弃五则”(指违背自然与社会法则)。
  2. 明代沈德符《野获编》批评官员“蔑弃旧规遗制”。

四、补充说明

部分词典提到该词可能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但具体出处需结合更多文献考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的用法差异,可参考《国语》《三国志》等古籍原文,或现代文学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遨嬉八次保山市冰团斌蔚仓蠹倡籍程酒崇日揣骨听声黨徒道头会尾递胜递负俸给丰施柑橘关联顾恋鼓润寒鹊瘊子火牌僭据教驯驾説记功酒容卷白波君陈砍土镘襕袍了事痴灵宇礼顺人情鸣鸦密燕弭辙裊骖怕三怕四钱漕蜣螂岐伯鹊巢鸠据绕梁遏云稔稔腻腻惹是生非日削月朘入托三昧真火鼠妇搠笔亭居体仁替手投契颓命蜗壳居无闻险澁笑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