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蔑弃 ”。轻视,鄙弃。《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包藏祸心,蔑弃顾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今不知何时何人作俑,六科都给事,俱随班骏奔于太庙中矣,此皆蔑弃旧规遗制之极。”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
见“ 蔑弃 ”。
“蔑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指轻视、鄙弃,带有对人或事物不屑一顾的态度。
词义解析
使用场景
部分词典提到该词可能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但具体出处需结合更多文献考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的用法差异,可参考《国语》《三国志》等古籍原文,或现代文学中的用例。
蔑弃(miè q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嗤笑、嘲弄、不屑一顾等。它由「草」(艹)和「丑」(丑)两个部首组成,共有七个笔画。
「蔑弃」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该词的繁体字为「蔑棄」。
在古代,「蔑弃」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其中,「蔑」字由「艹」旁边写「丏」,表示草木向下倾斜,象征不屑;「弃」字则由「弋」表示箭,「廾」表示拒绝,表示箭被拒绝而扔掉。
1. 他蔑弃了那个穿着破烂衣服的乞丐,没有给他任何的帮助。
2. 这位明星对于那些批评他的人的言辞毫不在意,选择蔑弃回应。
蔑视、蔑视眼、轻蔑、蔑视了他的眼光等。
嘲笑、讥讽、鄙视、不屑等。
尊重、重视、欣赏、敬重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