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召公 奭 。因封地在 召 ,故称 召公 或 召伯 ,又作 邵公 、 邵伯 。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 邵伯 讼不忍烦民,听断棠下,能兴时雍而致刑错。”参见“ 邵伯树 ”。
邵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双重含义的专有名词,既指历史人物,也指特定地名,其释义如下:
一、历史人物释义 邵伯原指周代政治家召公奭(shì),因其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伯或邵伯。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召公奭与周公旦共同辅佐周成王,以“甘棠遗爱”典故闻名,体现其勤政爱民的形象。宋代类书《玉海》亦载其巡行乡邑、听讼决事的典故,成为后世清官的象征。
二、地名释义 邵伯现为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下辖镇,得名于东晋谢安。据《扬州府志》所述,谢安曾任广陵(今扬州)地方官,因治水有功被百姓尊称“邵伯”,其治水处形成集镇后得此名。该镇现存邵伯古堤、甘棠树等历史遗存,印证了《水经注》中“谢安筑埭治水”的记载。
三、语义演变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邵伯”一词经历了从官职称谓(伯为古代爵位)到尊称的转化过程。《说文解字》注“邵”通“召”,本义为“高而美”,后引申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称。这种语义演变在《尔雅·释诂》中可见古汉语尊称体系的构词特征。
“邵伯”一词主要有以下解释:
历史人物指代
指周朝贤臣召公奭(音shào bó),因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召伯”,古籍中亦写作“邵公”“邵伯”。他是周文王之子,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后与周公旦共同辅政,以仁德治民闻名。典故“邵伯听讼棠下”即描述他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体恤民情的事迹,后世用“邵伯树”象征清廉爱民的治理精神。
地理名称补充
部分资料提到“邵伯镇”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但该信息权威性较低,需结合官方资料进一步核实。
相关文化延伸
成语“邵伯绿菱”源自《左传》,以“绿菱”象征高洁品德,形容人操守清廉、德行高尚()。
注音与读音
白简巴伦支海半百鼻鸣惭悔鄽邸扯捽虫媒花唇紧胆大心细噉噬打压电子学定国港澳耕犊耇德官都闺窗龟子合无轰轰锵锵黄蘗黄眉翁回萦呼息磵澌假招子蓟门菁茅金缕曲几社款款而谈檑木连章累牍撂地辽廓鲁两生懋长毗沙签到清皎秋收日上三竿腮巴子麝香骢十堰市舐足霜凋夏緑司钲索寞糖水谈绪条约万儿八千文劄无羞僧獮猴骑土牛仙境谢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