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条约的意思、条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条约的解释

[treaty;pact] 由授权代表正式签字、得到国家合法权威批准的在两个或更多的政府当局(如国家或君主)之间签署的契约

详细解释

(1).条例,规章。 唐 司空图 《唐故宣州观察使检校礼部王公行状》:“公举奏条约,给官緡以僦水工,自是行役不淹,人遂安逸。” 宋 苏舜卿 《上范希文书》:“今条约烦细,又迫驱之以向敌,人颇失望。”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既然将琴剑书箱安下了,不免到文场前面探消息,看条约,走一遭去。”

(2).用条文约束。 宋 欧阳修 《论雕印文字札子》:“臣伏见朝廷累有指挥,禁止雕印文字,非不严切;而近日雕板尤多,盖为不曾条约书铺贩卖之人。”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五月》:“詔文武臣僚,非疾病危篤及篤疾废疾不能任职者,毋得陈乞致仕。时士大夫避事求退者众,故条约焉。”《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朝廷恶其倖进,条约之。”

(3).国家和国家签订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文书。《花月痕》第四七回:“ 卓然 横刀危坐,唤 黄事来 进见,取出宣諭仪注,通市条约。” 巴金 《中岛健藏先生》:“去年八月 中日 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后,我国广播电台的记者到我家里来采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条约”在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国际组织等主体,在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缔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协议。其核心特征包含以下四方面:

  1. 法律属性

    条约属于国际法范畴,对缔约方产生权利义务关系。根据《联合国宪章》,条约需遵循“善意履行”原则(《联合国宪章》第2条),违反条约义务可能引发国际法律责任。

  2. 缔结主体

    缔结主体主要为主权国家,亦可扩展至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及特定政治实体。例如《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明确规定,只有“国际法主体”具备缔约能力。

  3. 内容范围

    涵盖领土划界、军事同盟、经贸合作、人权保护等广泛领域。典型如《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范两国政治关系,《巴黎协定》聚焦气候变化应对。

  4. 形式要件

    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并经正式签署、批准或加入程序生效。中国古代的“盟书”、近代的《尼布楚条约》,均符合书面化、程式化特征(参考《辞海》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历史溯源显示,“条约”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指汉朝与匈奴的书面约定。现代国际法体系中,条约已成为规范国际秩序的核心工具,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海洋权益分配规则。

网络扩展解释

条约是国家或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规定相互权利义务的正式书面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1. 国际法主体间的协议
    条约的缔约方通常是国家或政府间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它明确了各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权利与义务。

  2. 书面形式与法律约束力
    条约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且受国际法支配,对缔约方具有强制约束力。例如,和平条约、边界协定等均需遵守。

  3. 国际法的重要渊源
    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效力优先于缔约方的国内法(当国内法未规定或与条约冲突时)。

二、分类与常见形式

  1. 按缔约方数量

    • 双边条约:如中美贸易协定。
    • 多边条约:如《联合国宪章》。
  2. 按内容与名称
    包括公约(如《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协定、议定书、换文、宪章等。名称“条约”多用于涉及重要政治或法律问题的长期协议。

三、补充说明

如需具体条约案例或法律细节,可参考国际法文献或权威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

跋涉山川变戏法便装腷膊敝弃曹事偿垦昌胤楚狂丹蛇颠番彫疎滴涟涟耳濡目染肤浸哥升节孤旷涵造豪吹纥石烈虹饮呼呼荟集击掬瑴玉咔哒客葬刳剖连头搭脑鑪冶马口铁免省摩研嶷如女史辔策盆景普查钱塘七捞八攘遒絶栖险詓詓驱疫攘肌及骨三把刀韶粉湿淋淋水品树株耸肩同功偷薄吐逆伟峻窝盗物格涎滴校军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