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ick] 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辞别场长出山的时候,自己也仿佛不是离开红石崖,倒像…提了哨棒,要大踏步迈向 景阳冈。——《猎户》
行路防身的长木棍。《水浒传》第二三回:“ 武松 拿了哨棒,三个出酒店前来作别。”
哨棒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防身工具,具体解释如下:
哨棒是古代行路者随身携带的长木棍,主要用于防身和驱赶野兽。其名称中的"哨"字源于空心结构可吹响的特性,通过发出类似猛兽的啸声驱散狼群。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记载武松"提着哨棒上景阳冈",后因打虎时误击枯树折断。这一场景既体现了其防身功能,也暴露了木质武器的局限性。
明代山东地区狼患严重,商旅普遍携带哨棒。其声响不仅能驱兽,还可作为求救信号,引发附近村民集体救援。
以上信息综合自《水浒传》相关记载及古代兵器研究资料,如需完整考据可查阅《搜狗百科》及《猎户》等原始文献。
哨棒是指用于引导人群或交通的一种工具,通常为一根长杆子,顶端装有鲜艳的标志物。它常用于控制交通流量、引导游行示威等活动。
哨棒的拆分部首为口和木,总共有9画。
哨棒一词的来源并无确切的记载,可以推测其与“哨子”一词有关。在古代,哨子用于发出信号或引导军队,而哨棒可能是以哨子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哨棒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哨棒”。
古时的汉字写法常常有所变化,对于哨棒而言,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未能查证到相关资料。
1. 警察手持哨棒,维持交通秩序。
2. 在游行示威中,领队挥舞着鲜艳的哨棒,引导人群前进。
哨子、棒球、棒槌
引导棒、指挥杆、交通棒
不引导的、解散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