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语本《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宋 陆九渊 《与曾宅之书》:“今终日营营,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採摘汲引之劳,而盈涸荣枯无常。”亦作“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6*泽6*东 《实践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汉语 快速查询。
释义
该成语比喻事物失去根基或缺乏必要的基础,无法长久存在或发展。其中:
《左传·昭公九年》
最早以“无根”隐喻失本,原文载:“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虽未直接使用成语,但已奠定“本源”思想。
来源:《左传》原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宋代陆九渊《杂说》
明确提出类比:“学问不究其源,犹木无根,水无源。” 强调治学需溯本求源。
来源:《陆九渊集》(中华书局)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
以“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批判脱离生活的创作:“文无根基,如木失土,水断泉。”
来源:《闲情偶寄·词曲部》
《汉语大词典》
定义:“喻事物无基础,难以存在。”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
强调其“警示事物依存根本”的哲学内涵。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注:古籍文献来源以学术数据库为准,现代出版物标注权威出版社信息。)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如需更完整的出处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左传》或毛泽东《实践论》。
挨打受气阿黎耶识拔本白胶背饥荒钞窃敕教杵棒旦旦大长公主等比数列迭謡董仲舒髣拂犯斋人非驳非几霏解封涂佛袈裟功德水光盘光阴荏苒惯曾为旅偏怜客古度甲门搅扰界别卷舒拘民拉它量规理识流沔门绪膜视拼装迁声悄悄冥冥敲榨勒索岐跗情灵跫然饶减三叉戟丧败圣籍市俚湿浊松津搜岩采干阘非泰素头陁推较托褾骛华伍人销患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