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铃铎的意思、铃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铃铎的解释

(1).金属响器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作为警戒、教化、斋醮、奏乐之用。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犹铃鐸警耳,钟鼓骇心。”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沅州秀才》:“俄闻铃鐸音,若数壮夫负巨水,欲上復下。”

(2).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3).铃铛。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铃铎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铃铎指古代悬挂于建筑物或器物上的金属响器,主体为铃铛,常配有铎舌(内部击打发声的部件)。其形制多为铜制,顶部有钮环,底部开口,振动时发出清脆声响。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铃铎“用于报时、警示或宗教仪式”。

  2. 词源与结构

    该词为并列式合成词:“铃”为形声字,从金、令声,本义为金属响器;“铎”在《说文解字》中释作“大铃也”,特指形制较大的铃类器具。二者组合后,词义涵盖不同规格的铃器。

  3. 历史用途

    古代铃铎常见于三类场景:

    • 礼乐器具:周代《周礼·春官》记载“以金铎通鼓”,指军队用铎声传递信号;
    • 宗教法器:佛教寺院将铃铎悬挂于塔檐,如《洛阳伽蓝记》描述北魏永宁寺“宝铎含风,响出天外”;
    • 建筑装饰:传统楼阁、桥梁常以铃铎驱鸟避害,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
  4. 文化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铃铎多隐喻“警示”或“梵音”。如《景德传灯录》以“风铃铎语”比喻佛法启迪众生,而《红楼梦》第五十回用“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暗含铃铎的礼制象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铃铎”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1. 字面意义
    指古代悬挂于寺庙、宫殿、楼阁等建筑檐角的金属响器,一般分为两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两者材质多为金、铜、铁等金属,通过振动发声。

  2. 发音与结构
    拼音为líng duó,其中“铎”是古代乐器的一种,形似铃而小,常与铃搭配使用。


二、用途与象征意义

  1. 实际功能

    • 警戒与教化:用于古代宫廷或宗教仪式中,通过声音传递信号或警示(如斋醮、奏乐等)。
    • 建筑装饰:作为风铃悬挂于檐角,又称“檐铎”“风铎”,兼具装饰与驱邪的寓意。
  2. 文学意象

    • 形容声音:在成语或诗文中,常比喻清脆悦耳的声音,如“铃铎警耳”“钟鼓骇心”(出自三国嵇康《声无哀乐论》)。
    • 象征文化传承:因铎在古代用于宣教政令,现代也引申为文化传播的意象,如“木铎”(古代采诗官用具)。

三、现代延伸

铃铎既是古代实用器物,也是文学与文化符号,兼具声学、宗教、艺术等多重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安停败遁白巾伯子背旮旯儿鞭呼宾画鬯达尝鼎一脔逞寒代步搭面稻实搭嘴登建滇海洞洞属属督齐范张匪特分片氛祅扶政赶早苟利子桂丛话长短虺螣浑拨四互质勦取教书集藏进退有度决胜车扩澹朗拔郎衣连属燎火篱垣娈婉麦樱忙火谟诰木客诗请剑轻率三学伤挫树根头送场蒐讨挺确退心王国维刓碣钨錥香篝痟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