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金属响器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作为警戒、教化、斋醮、奏乐之用。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犹铃鐸警耳,钟鼓骇心。”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沅州秀才》:“俄闻铃鐸音,若数壮夫负巨水,欲上復下。”
(2).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3).铃铛。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铃铎”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意义
指古代悬挂于寺庙、宫殿、楼阁等建筑檐角的金属响器,一般分为两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两者材质多为金、铜、铁等金属,通过振动发声。
发音与结构
拼音为líng duó,其中“铎”是古代乐器的一种,形似铃而小,常与铃搭配使用。
实际功能
文学意象
铃铎既是古代实用器物,也是文学与文化符号,兼具声学、宗教、艺术等多重价值。
铃铎(líng duó)是一个汉字词语,代表一种古老的乐器。铃铎由两个部分组成,两个字都有各自的意思,但合在一起代表特定的乐器。
铃铎的拆分部首是金(钅)和卓(王),分别位于左右两边。铃字的笔画数为9,分别是竖、横、竖、撇、捺、撇、横、竖。铎字的笔画数为11,分别是竖、横、竖、横、横、竖、撇、捺、捺、撇、撇。
铃铎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繁体字中,铃字保留了它的原始形态,而铎字则是被简化为“鐸”。
在古时候,铃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铃字的上面多会加上一个小点,表示声音的发出。而铎字则与现代写法相比,少了一横。
1. 传统寺庙里,常常挂着一串铃铎。
2. 小孩子喜欢摇晃铃铎,听到悦耳的声音。
铃铛、铃鼓、铃声、大铃子
钟、铃、铛、铜铃
寂静、无声
阿姑阿翁白班襃叹被中香炉操左券朝秀传称厨吏从容蹙鼻胆大心麄刁钻促狭顿具凡儿方谨封略風羊复合公谊惯狎鹘入鸦羣浩唐护诃火德霍落兼官健在嗟唏解下积善成德韭菁厩驺极烛飓风亏点匮少麟父笔龙趋鸾绡冥志难于上青天排仗拼装迫怵普降前政黥刑其中羣衆关系三臡八葅生意经身首石铛熟道硕老松雪痠痹相成下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