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国都以西的地区。《左传·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简上国之兵於 宗丘 。” 杜预 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2). 春秋 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 吴 楚 诸国相对而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吴子 ﹞使 延州来 季子 聘于上国,遂聘于 晋 ,以观诸侯。”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上国,中国也。盖以 吴 辟在东南,地势卑下,中国在其上流,故谓中国为上国也。”《国语·吴语》:“ 越 灭 吴 ,上征上国。” 韦昭 注:“上国,中国也。”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3).外藩对帝室或朝廷的称呼。《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 李贤 注:“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鹘可汗文》:“抚有九姓,制临一方,气吞诸戎,名播上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惟 ********* 一区,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华夏 ,故 吐番赞普 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4).指京师。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忆上国之綺树,想 金陵 之蕙枝。”《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诸侯子孙专地。” 胡三省 注:“时藩镇窃据,自比古诸侯,谓京师为上国。”《红楼梦》第四回:“ 薛蟠 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上国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核心义项:
指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对中央王朝的尊称,体现“天子之国”的至高地位。
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上国有言曰:‘不索,何获?’”(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代周边政权(如朝鲜、越南)对中国中央政权的敬称,含“宗主国”之义。
例:《史记·朝鲜列传》:“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引申指国力强盛、文化先进的国家,含褒扬之意。
例:唐代柳宗元《柳河东集》:“上国羁栖,感时多故。”(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特指首都,多见于汉魏文献。
例:《汉书·张骞传》:“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来源:《汉字源流精解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
偶见于诗文,喻指文明昌盛、礼制完备的理想国度。
例:宋代陆游《剑南诗稿》:“上国礼乐备,边城尘土腥。”(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
参考资料(依据权威辞书及古籍文献):
“上国”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以下为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释义:
中原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如晋、齐等)被称为“上国”,与东南方的吴、楚等诸侯国相对。这种称呼既包含地理因素(中原位于上游),也暗含文化优越性。
例:《国语·吴语》中提到“越灭吴,上征上国”,即指越国北上征伐中原诸侯。
外藩对中央政权的尊称
汉代以后,“上国”被用作藩属国对朝廷或帝室的敬称。如《后汉书·陈蕃传》中“藩屏上国”,意为诸侯需辅佐中央政权。
代指京师或国都
在部分文献中,“上国”直接指代都城。例如“游览上国风光”中的“上国”即指国都。
对祖国的敬称
在特定场合,“上国”可作为对祖国的尊称,常见于古代外交或文学作品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国语》等原始文献,或访问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本规炳着长冠禅观尘牵戳穿试验错躬胆栗丹爓打印大猷吊孝丁公藤地阵板东坑东墙短笛匵护对马海峡二重二端尔绵繁鸟绀园高师篙头根毛归骨国准豪夺花花碌碌昏迷夾袄京广铁路君父空费词说空音老语拉锁子李老蒙头盖面铅锋秋毫见捐酋渠人踪散户上陵山迳绍兴市绳法射叶势籍纾放秫米宿卧陶婴天理廷魁团鱼仙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