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归骨的意思、归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归骨的解释

犹归葬。《左传·成公三年》:“以君之灵,纍臣得归骨於 晋 。” 汉 班倢伃 《自悼赋》:“愿归骨於山足兮,依松柏之餘休。”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四表》:“尸禄之愆,累烦圣听,实谋归骨,詎敢要君。” 清 黄景仁 《太白墓》诗:“即论身后归骨地,儼与诗境同分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归骨(guī gǔ)是汉语中的文言词汇,字面意为“使骸骨归返”,特指将逝者的遗骨送回故乡安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其释义及用例分析如下:

一、字源与结构解析

  1. 单字本义
    • 归:《说文解字》释为“女嫁也”,本义指女子出嫁,引申为“返回”“归属”㈠。
    • 骨:指人或动物的骸骨,象征生命终结后的躯体遗存㈡。

      二字组合后,字面意为“骸骨归返”,强调遗骸回归故土。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明确释义为“归葬故乡”,并引《左传·成公三年》典故:“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为戮,归骨于晋,君之惠也。” 此例中,晋臣知罃恳求楚王若免其死,愿将遗骨送回晋国,凸显“归骨”的思乡情结㈢。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王力古汉语字典》

    标注其文言属性,释义为“骸骨归葬故土”,强调古代“叶落归根”的伦理观念㈣。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三、文化内涵与情感象征

  1. 乡土情结的载体

    古代受限于交通与礼俗,客死他乡者常以“归骨”为遗愿。如《汉书·苏武传》载苏武归汉时慨叹:“愿归骨于汉”,表达对故国的忠贞㈤。

    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孝道与伦理实践

    《礼记·檀弓》载“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体现“不忘本”的礼制要求。“归骨”即此思想的实践,尤重家族墓地的延续性㈥。

    来源:《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现代使用语境

当代汉语中,“归骨”多用于历史叙述、文学创作或仪式文书,如“台胞归骨仪式”“老兵归骨故里”等,保留庄重肃穆的语体色彩㈦。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参考文献来源标注

㈠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㈢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授权)

㈣ 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㈤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㈥ 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

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归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二、详细解释

  1. 本义:
    原指死后遗体或骨灰被运回故土安葬。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三年》:“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后成为古代文献中常见表达,如汉代班倢伃《自悼赋》中“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
  2. 引申义:
    在文学作品中,可比喻事物回归本源或本质状态。例如唐代杜牧诗句“欲归骨已断,何处觅香魂”,通过“归骨”暗含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三、用法与例句

四、文化背景

古代交通不便,客死他乡者常希望遗体归葬故里,因此“归骨”承载了深厚的乡土情结和儒家“慎终追远”思想。

五、总结

“归骨”既是对生命归宿的具象表达,也蕴含哲学层面的返璞归真之意。其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本义与文学引申义。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来源,完整文献可参考《左传》、杜牧诗作及相关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意顺旨白文被笼迸逸并节捕系扯常赤绶冲隆崇显酬劳揣手儿春风沂水慈泪词穷理屈髑髗堕慢泛泛之人法头例首风廊福昌抚弦符兆故败瞶瞶姑章汉绪横逝猾贾驩肰郊墅金谷酒数倨倨龙凤旅旅谩论闷瞀皮屦千里骏骨撁强签押处蚑行蠕动缺折宂忙濡如陶唐腾凑铁钩锁脱赠土运外顺亡虑未易才乡姑箱钱项窝象櫡协饷西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