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两种主意。《战国策·东周》:“ 西周 之欲入寳,持二端。” 鲍彪 注:“言东兵急则入,不急则已。”
(2).气与魄。《礼记·祭义》:“二端既立,报以二礼。” 孔颖达 疏:“二端既立者,谓气也魄也,既见,乃更立尊名云鬼神也。”
(3).事物的两个方面。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二端》:“《春秋》至意有二端,不本二端之所从起,亦未可与论灾异也。”
(4).两个或两种人物。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未深思於五难,先自擅於二端。” 倪璠 注:“二端,帝常自比 诸葛 桓温 ,唯 张纘 许焉。是二端。又曰:‘我韜於文士,愧於武人。’亦是二端。”
"二端"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三个维度阐释:
一、哲学范畴 《礼记·中庸》提出"执其两端"思想,指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刚柔等矛盾体。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为"过与不及"的辩证关系,强调把握事物平衡点的哲学智慧。
二、数学概念 在几何学中特指线段的两个端点,《九章算术》记载"线段二端,不可增损"的原始定义,体现中国古代数学对基础几何元素的精准认知。现代数学教材沿用该术语指代几何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日常语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常用于描述矛盾对立的两种属性或表现形态,如"利弊二端""善恶二端"等表达方式。此用法常见于议论文体,用以构建辩证论述框架。
(参考资料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华书局《四书章句集注》、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史通论》)
“二端”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两个极端,形容事物或人的表现极度偏向两个相反的方向,缺乏中间平衡状态。例如形容人的性格反复无常或态度摇摆不定。
例句:
“他的态度总是二端,时而热情时而冷漠。”
根据古籍记载,“二端”在不同典籍中有以下具体解释:
“二端”的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法或例句,可参考《礼记》《战国策》等文献来源,或查阅权威词典。
半途边干辨洽薜萝衣碧森森缠缴车挽宠赂醇德赐蟒凡歌反外敢谏鼓赶节獦人个体巩殿瓜衍国蹶好吃懒做黑紫銗镂还駡溷人嫁鸡逐鸡酱甀檕梅疾首痛心祭祖科斗筯两部哩嗹啰嗹黎黔鹭行盟弟面背瞑拜镊挦疋郑棋会清称清楚散户三折笔纱门扇对沈祟树头缩节肃慎之矢头派颓寝王充枉绝晩世违怨缊着窝脓包舞词弄札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