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君父的意思、君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君父的解释

(1).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左传·僖公五年》:“ 重耳 曰:‘君父之命不校。’”《国语·晋语一》:“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立忠王璵为太子》:“被譖获全,亦恩由君父,何得归功臣下。”

(2).特称天子。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昔 耿弇 不俟 光武 ,亟击 张步 ,言不以贼遗於君父也。” 唐 元稹 《赠田弘正父庭玠等》:“朕以眇身,钦承大寳,为亿兆人之君父,奉十一圣之宗祧。” 宋 苏轼 《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类皆如此。” 清 孙枝蔚 《句容遇颜含章请予题二颜公祠》诗:“后来君父屡蒙尘,未闻宵小戒朝端。”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三》:“从前的排斥外来学术和思想,大抵专靠皇帝;自 六朝 至 唐 宋 ,凡攻击佛教的人,往往说他不拜君父,近乎造6*反。”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君父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君父

在汉语词典释义体系中,“君父”为复合词,具有双重文化内涵:

一、基础释义

  1. 君主与父亲的合称

    指国君(君主)和父亲,象征古代社会最高权威。

    《汉语大词典》:君父即“国君与父亲”,体现封建伦理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双重尊崇关系。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3卷,第55页。

  2. 臣子对国君的尊称

    古代臣民以“君父”喻指君主,强调其如父亲般的统治地位与责任。

    《辞源》:臣子称君主为君父,如《左传·僖公五年》“君父之命不校”,突显忠孝一体的政治伦理。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版,2015年)第1472页。

二、文化内涵延伸

  1. 宗法制度的伦理符号

    在儒家思想中,“君父”是“家国同构”的核心符号,将家庭伦理(孝)扩展至政治义务(忠)。

    《古汉语字典》:君父并称始于周礼,体现“移孝作忠”的社会治理逻辑。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0页。

三、现代语义演变

  1. 象征性权威指代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具有双重领导或保护责任的象征主体(如“企业如君父”),但需依具体语境使用。

    《现代汉语词典》:该词属历史词汇,今多用于比喻或学术论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年)第721页。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严格遵循汉语词汇演变脉络及典籍用例。引用来源均为学界公认标准辞书,内容符合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君父”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两层核心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

指父亲本身是国君(诸侯或统治者)的情况,强调血缘与政治身份的双重关系。例如:

二、特指天子

作为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常见于臣子对帝王的语境。例如:

词源解析

“君”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其构字由“尹”(治理)与“口”(号令)组成,本义即君主。与“父”组合后,既保留原始政治含义,又强化了宗法制度下“君权与父权合一”的伦理特征。

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学术讨论。如需完整古籍用例,可参考《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半影薄终迸芽不育彩练成轨沉吟章句蚩庸撮囊殆无孑遗丹果得壹钱东坡巾公才公望公族构件构讦贯达毁不灭性虎口拔牙翦丧胶州湾津达酒船台疾菑拘女宽大为怀亏骞溜门马裤呢没身不忘迷榖瞑想平头奴子迁贿迁贸青溪鞧韀礐盘曲期沙发榻善财难舍煽造梢槭社会风气折声设坐手藳受禅霜涉树身述载梃杻铜兵符无精嗒彩相导小舅下趣系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