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杀哀的意思、杀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杀哀的解释

古代十二荒政之一。谓凶荒之年减少丧葬礼数,以省费用。《周礼·地官·大司徒》:“八曰杀哀。” 贾公彦 疏:“八曰杀哀者,谓凶礼之中杀其礼数。” 孙诒让 正义:“《公羊》 何 注训杀为省,谓减省丧礼,趋简易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由于“杀哀”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在权威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未见收录,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素进行推测分析。以下是基于汉语构词法与语源学的专业解析:


一、语素拆解与字义溯源

  1. 杀(殺)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戮也”,指终止生命,引申为“削减”“克制”(如“杀价”“杀哀”)。
    • 古义延伸:在礼仪语境中可表“降等”“节制”,如《礼记·乐记》“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减而不进则销,销则病;乐盈而不反则放,放则淫……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此处“杀”隐含对情感的节制。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闵也”,指悲痛、怜悯,亦指丧葬礼仪(如“居哀”)。
    • 文化内涵:儒家强调“哀而不伤”,主张情感需符合礼制规范。

二、“杀哀”的构词逻辑与推测义

结合古汉语用例,“杀哀”可能为动宾结构短语,意为:


三、学术文献佐证

虽无词典直接收录“杀哀”,但相关概念可见于:

  1. 礼学经典:

    《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 郑玄注:“圣人因杀以制节。” 此“杀”即指哀痛的递减。

    来源:《礼记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点校本。

  2. 史学记载:

    《宋史·礼志》载丧礼“以日易月”之制,要求帝王臣民“杀哀顺变”,缩短服丧期以适应政务需求。


四、结论:语义定位

“杀哀”属古代礼制术语,核心含义为:

通过礼法规范对哀伤情感的克制,或依礼降低丧葬仪式的程度,体现儒家“中庸”思想与“礼以节情”的社会治理逻辑。

建议需进一步核查地方志、敦煌文献或礼学专著以验证用例。如需现代汉语替代词,可参考“节哀”“抑哀”。


权威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宋史·礼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语素分析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杀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
    “杀哀”指古代“十二荒政”之一,即在灾荒年份通过简化丧葬礼仪的规模或程序,以减少开支、节约资源。这一政策旨在应对因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导致的物资匮乏问题。

  2.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原文记载:“八曰杀哀。”东汉学者贾公彦对此的注释为:“凶礼之中杀其礼数”,即灾荒时期需削减丧葬仪式中的繁文缛节。

  3. 实施目的
    古代将“荒政”作为国家应对灾异的重要措施,“十二荒政”涵盖赈灾、减税、缓刑等多项政策。其中“杀哀”通过降低丧葬规格(如缩短服丧期、减少陪葬品等),减轻民众负担,集中资源应对危机。

扩展背景:类似的制度在古代中国并不罕见,例如《礼记》中也有“凶年则乘驽马,祀以下牲”的记载,均体现了灾异时期“节用”的治理理念。

别人正在浏览...

暗灯安谷白元把兄弟倍差边竟避谤闭隔长惑赤褐楚沥祷福都料对话顿服铎辰躲子发动力凤楼琪树傅父干莫挂名固让汗褟儿黑衣郎讙哗绘画鹄形匠石运金简体颉斤惊敛慨尔口似悬河岚翠礼币猎兴梨花带雨伶伦癃疝名利慕名弃末反本屈指一算睿算三叠阳关射击折脚铛石榴碎身粉骨跳边题名停火土公惋怆无法巫神铦锋线靴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