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ialogue;dialog]
(2)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
以对话消磨时间
(3) 双方或多方之间接触或会谈
两国就贸易问题进行对话
(1).核对说过的话。《金6*瓶6*梅词话》第五一回:“如今俺娘要和你对话哩……你须预备些话儿打发他。”
(2).相互间的交谈。 冰心 《山中杂记》三:“琴声仍旧不断,歌声愈高,别人的对话,都不相闻。” 袁鹰 《校园随想》:“两位青年人的对话还在进行着,年岁大点的那位,正叙述从更年长的同志那里听来的三十年前的情景。”
(3).指文艺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谈话。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关于对话,并不说明‘某某道’,‘某某大怒道……’,句法是倒装的,章法是‘零乱’的。” 王朝闻 《创作欣赏与认识·凤姐的个性与共性》:“真是这样,只要读过这部小说,听别人背诵几句 凤姐 的对话或独白,即便不说明它是谁在说话,一听就能听出是 凤姐 的话。”
(4).指对立或无联系的国家、集团等之间所进行的接触或谈判。也指政府机构负责人士等与群众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的谈话。
(5).答话。《西游记》第五三回:“ 沙僧 放下吊桶,取出降妖寳杖,不对话,着头便打。”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对话汉语 快速查询。
对话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及解析如下:
言语交流
指两人或多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互动。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29页。
双向沟通形式
区别于独白,强调双方或多方轮流表达观点、回应对方的过程。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对话"词条。
动态交互性
对话需参与者共同构建语境,包含提问、回答、反驳等互动模式。
来源: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67页。
社会功能
作为社会交往的基础形式,承担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关系协调等作用。
来源: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再版,第58页。
跨领域应用
衍生出"文化对话""哲学对话"等概念,指不同思想体系的平等交流。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技术载体演变
从口头对话扩展至书面对话(如书信)、数字对话(如在线聊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6年)强调其古义为"对答",如《礼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教育部《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2011版)将对话归入"言语行为"范畴,编码:YYX-02197。
注:因部分经典工具书无官方在线版本,纸质文献来源已标注权威出版社及版次。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www.nlc.cn)或《汉语大词典》网络版(www.hydcd.com)。
“对话”是一个多维度、跨领域的概念,其含义可根据不同语境和学科延伸拓展。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对话(Dialogue)指两个或更多个体之间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进行的双向交流。核心在于“互动性”和“信息交换”,强调参与者通过倾听、回应、协商达成理解或共识。
语言学角度
对话是语言的基本应用形式,包含话轮转换(轮流发言)、语境依赖(依赖共同背景知识)等特征。例如日常交谈、电话沟通均属于此范畴。
文学与戏剧
指作品中角色之间的对白,用于推动情节发展或塑造人物性格。例如莎士比亚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独白虽为个人表达,但本质是与观众或自我内心的“对话”。
哲学与社会学
哲学中的对话(如苏格拉底对话法)强调通过提问与辩论探索真理;社会学则关注对话作为社会整合工具,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理解与协作(如跨文化对话)。
现代技术语境
数字化时代扩展了对话形式,如社交媒体评论、人机交互(如与ChatGPT的对话)等,突破了传统时空限制。
总结来看,“对话”既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方式,也是复杂社会互动与文明发展的基石。其形式随时代演变,但核心始终围绕“相互理解”这一终极目标。
蚕房恻切柴桑主钞集钞掠痴蝇穿房过屋出景唇脂打甚紧得气斗鸡养狗斗戏对得住读卷泛酒酆城气风瘵佛窟雊雉升鼎广捕贯纬规踪荒怪不经昏头搭恼讲处净心酒面久驻即序据梁倥偬款言腊八醋类地行星雷呴陵差灵隐流涟铓辉眉斧跑表铅笔葺治软腭若隐若显商飈释仗双唇音水菜不交説不上堂阶绦辫头卢万家灯火午楹现影闲阻孝感戏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