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元节的意思、三元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元节的解释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合称。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七六:“金画香臺出露盘,黄龙雕刻遶朱阑。焚修每遇三元节,天子亲簪白玉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元节是中国传统岁时体系中以"三元"为时间节点的复合型节俗组合,由道教信仰与民间习俗融合发展而来。该节日体系包含三个核心节点:

  1. 上元节(正月十五) 又称元宵节,源于道教天官赐福之说《道教文化辞典》。主要习俗包括观灯会、吃元宵、猜灯谜等,唐宋时期被确立为法定节日《中国岁时礼俗考》。

  2. 中元节(七月十五) 俗称鬼节,对应地官赦罪信仰《中华风俗志》。佛教盂兰盆节与道教斋醮仪式在此日融合,形成祭祖焚纸、放河灯等特色民俗。

  3. 下元节(十月十五) 水官解厄之日《中国神祇文化考》,古代有祭祀水官、工匠祭炉神等习俗,部分地区保留制作糍粑等食俗传统。

三元节体系完整呈现了"天-地-水"三官崇拜的宇宙观,其节俗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敬天法祖"的伦理观念和"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该节日群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网络扩展解释

三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合称,其内涵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起源与核心概念

三元节源于道教对天、地、水三元素的崇拜,认为这三者是宇宙生成的本原。道教将三元素人格化为三官大帝:

二、三节具体解析

  1. 上元节(正月十五)

    • 别称:元宵节
    • 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
    • 文化内涵:象征新年首次月圆,祈求天官赐福
  2. 中元节(七月十五)

    • 别称:鬼节、盂兰盆节
    • 习俗:祭祖、放河灯、焚纸锭
    • 文化内涵:地官赦罪之日,表达对亡者的追思
  3. 下元节(十月十五)

    • 习俗:祭祀水官、斋醮祈福、食寒食
    • 文化内涵:水官解厄之辰,祈求消灾平安

三、历史演变

四、文化意义

三元节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同时承载着祈福消灾、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其中"元"字既指农历十五(月圆之日),也暗含"本源"的深意。

注:如需查看完整历史典故或地域性习俗差异,可参考、8、9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挨宿八花九裂被诏参陈残喘差度茶末承浆尘霾刺楸慈息大雪山的卡谛妄惰力椟食儿化饭瓮抚慰苟美还音好模当样儿黄符皇甫四杰井屋寖骄金龠菊道人剧寒拘教口络两耳塞豆领青樚栌满天星漫味摸拓内胎念信儿宁武子猊座排虚配演椪柑碻据庆戴跂首散情三献官唼唼哫哫湿薄失桂水流花谢酸霜素贱台秤铁脚梨图载万历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