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辘轳。安在井上用以汲水的起重装置。亦指其中起旋转作用的圆木。 北周 庾信 《和张侍中述怀》:“道险卧樚櫨,身危累素殻。” 倪璠 注:“樚櫨,井上汲水圆转木也。”
樚栌(lù lú)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木构件术语,指传统木构架建筑中位于柱顶与横梁(枋)之间的关键承托结构,即现代所称的“斗栱”的核心组成部分——斗(栌)与栱(枅)的早期合称。其核心功能在于扩大梁枋的受力面积,分散屋顶荷载至立柱,兼具结构与装饰作用。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解其意:
樚(lù)
本义指辘轳(井上汲水装置),引申为旋转、承轴之意。在建筑中借指栱木(枅)的横向出挑、层层悬挑的形态特征,如辘轳般传递力量。《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樚”,但其形旁“木”表明与木构相关。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释“栌”。
栌(lú)
专指斗状垫木,即方形木块,为斗栱最底层的承重基座。《说文·木部》:“栌,柱上柎也”,段玉裁注:“柎即今之斗”。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六。
合义
“樚栌”二字组合,强调斗(栌)与栱(枅)的协同作用:栌为静态承托,樚(栱)为动态延伸,共同构成“以斗托栱,以栱传力”的力学体系。
力学核心
樚栌通过斗的方台形底座扩大立柱顶端的承压面,再以栱木横向伸展,逐层悬挑支撑梁、檩,化解屋顶重量对柱头的集中压力,提升木构架稳定性。
来源:李诫《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
形制演变
早期樚栌结构简朴(如汉阙单层斗栱),唐宋发展为多层“铺作”,至明清形成繁复的斗栱体系。其名称亦随时代更替,渐被“斗栱”替代。
来源: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章。
装饰象征
樚栌的层叠造型与雕琢纹样(如云纹、卷草)成为等级标识,常见于宫殿、寺庙等高规格建筑,体现“礼制”与“技艺”的融合。
来源: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
《论语》关联典故
虽非直接记载,但《论语·公冶长》中“山节藻棁”的“节”(即栌),印证春秋时期斗栱已为贵族建筑符号。
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淮南子》技术记载
“樚栌侏儒”形容建筑构件错落之态(《淮南子·本经训》),佐证其结构组合的多样性。
来源:刘安《淮南子》高诱注本。
《汉语大词典》定义:“樚栌,即斗栱。古代建筑中柱顶承托栋梁的方木。” 其作为大木作核心技艺,代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智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范畴。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4卷第128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樚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汲水装置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辘轳”,即安装在井上的起重装置,用于汲水。其核心部件是起旋转作用的圆木结构。
功能与结构
主要用于传统水井中,通过人力转动圆木缠绕绳索,带动水桶升降完成取水。这种装置在古代农业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词源与扩展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文献或历史描述中。其名称可能源于装置运转时发出的声响或形态特征。
发音与用法
拼音为dú lú,可造句如:“村中古井仍保留着原始的樚栌,见证着旧时取水方式。”
若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的典故或演变,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古籍记载。
阿姥饱读崩愤迸走城曲搊搜胆矾倒裳登蹑德选地铺东抹西涂遁民饿夫耳热眼跳翻皮飞忙粪洒福德舍抚驯甘心情原过曲核酸闳耀滑柔瑚簋壶口瀑布简翟浇洗寄音骏作遽委鞠域开秤开喷粮行离涣楼台亭阁蛮书面陈啮雪恧缩瞥观萍泊谱系钦服鳅魽弃物融通社会关系食蘗舐犊情深试帖诗是耶非耶榻车调训托兴违慢乡方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