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劣。 宋 王禹偁 《江州广宁监记》:“夫百货所聚,必以一物主之。金玉,重宝也,滞於流布;粟帛,要用也,滥於湿薄。”
“湿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演变,可参考、6中提到的文献来源。
《湿薄》是一个成语,形容人或事物贫弱、浅薄、无力的状态。常用来形容思想、知识、情感等方面的贫乏与浅薄。
《湿薄》的拆分部首是《水》和《艹》。
《湿》的笔画数为11画,读音为 shī。
《薄》的笔画数为16画,读音为 báo。
《湿薄》最早出现在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戏剧中,意为“薄弱的水气”。后来演变为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贫弱和浅薄。
繁体字《濕薄》用于表示湿薄这个词。
在古代,湿薄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在现代使用的标准简化字中,只有《湿薄》这一个表示词义的字组合。
1. 他的知识储备是如此湿薄,连基本常识都不懂。
2. 这部小说的情节太湿薄,缺乏深度和内涵。
3. 她的演技十分湿薄,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1. 湿漉漉:形容物体表面潮湿而多汁。
2. 薄雾:形容雾气薄弱轻盈。
3. 湿冷:形容天气潮湿而寒冷。
1. 肤浅:指思想、知识、品味等方面的浅薄。
2. 浅陋:形容水平、见识、眼界等方面的浅薄。
1. 渊博:指知识丰富、内涵深厚。
2. 雄厚:形容积累深厚、实力雄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