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刺楸的意思、刺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刺楸的解释

泛称一些五加科落叶乔木。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四:“药有五加皮,其树身榦皆有刺,叶如楸,俗呼之为刺楸,春採芽可食,味甜而微苦,或谓之苦中甜云,食之极益人。”《桐谱·类属》“一种:文理细紧,而性善裂” 潘法连 注:“指刺桐,今通称刺楸,又名茨楸、棘楸、鼓钉刺、刺枫树等。《桐谱》作者家乡群众今仍称刺桐。五加科,棘楸属,落叶乔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刺楸(学名:Kalopanax septemlobus)是五加科刺楸属落叶乔木,在汉语词典中通常解释为具有特定形态特征与实用价值的木本植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该词由“刺”“楸”二字组成,其中“刺”指枝干具硬质皮刺,“楸”取自其叶形与楸树相似性,发音为“cì qiū”。

形态特征

树干通直,树皮灰褐色具纵向裂纹,小枝密生粗刺。叶片掌状5-7裂,边缘具细锯齿,秋季转为橙黄色。《中国植物志》记载其叶片宽15-30厘米,叶柄长达30厘米,伞形花序顶生,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分布与习性

原产于中国东北、华北至长江流域,常见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地杂木林。《中国树木志》指出其耐寒耐旱,喜湿润肥沃土壤,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形成优势种群。

实用价值

木材纹理细腻,抗腐蚀性强,传统用于建筑、家具及雕刻。根皮入药称“刺楸皮”,《中华本草》记载其具祛风除湿、解毒消肿功效,主治风湿痹痛及跌打损伤。嫩叶可作野菜,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描述其春季采食习俗。

网络扩展解释

刺楸是五加科刺楸属的落叶乔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该词:

一、基本释义

刺楸(学名:Kalopanax septemlobus)为伞形目五加科植物,树高可达30米,树皮暗灰色且密生粗硬棘刺,分布于中国江浙、东北、西南等多省,以及韩国、日本等地。其名称源自树皮特征和叶形,“刺”指枝干锐刺,“楸”则因叶似楸树。

二、形态特征

  1. 枝叶:叶纸质,掌状5-7裂,在长枝上互生,短枝上簇生,裂片呈三角状卵形至长椭圆形,叶柄长达25厘米。
  2. 花果:夏季开黄褐色或白色伞形花序,合成圆锥状花丛;果实为蓝黑色球形浆果,直径约5毫米,果期持续至冬季。

三、分布与习性

刺楸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及湿润环境,耐寒且稍耐阴,多生长于山地疏林或路边。我国东北至华南均有分布,垂直海拔可达2500米。

四、药用与经济价值

其根、树皮可入药,性辛平,有小毒,具祛风利湿、活血止痛功效,主治风湿腰痛、跌打损伤等症。木材坚实,可用于建筑或制作器具。

五、别名与文化

刺楸有鼓钉刺、刺枫树、棘楸等20余种地方俗称,民间常因其枝干密刺被称为“鸟不宿”。

别人正在浏览...

盎溢奥兰鸊鹈燀业大榷大腕东军钝学髵髵防边翻雪风銮粉闱佛面竹腐胁干溷鲠正花酒滑利浣花溪蕙搂监主自盗寂絶饥年机器局巨夫抗圹叩勒快人枯壑窥宋廪牺令埋殓南障山拿桩聂切辔衘辟邪旗七首八脚楸陌诠藻三宝殿申列食疗石芒十友寿麪率土同庆说听坦荡如砥讨笑铜叠同议土膏颓唆王号枉陷舞文饰智五月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