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曲的意思、散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曲的解释

[a type of verse] 曲的一种体式,没有宾白科介,便于清唱:内容多为抒情,写景,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形式。盛行于元、明、清三代

详细解释

曲的一种体式。盛行于 元 明 两代。和诗词一样,可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有时也专指小令。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盛行于元、明、清三代,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以下是关于散曲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特点

  1. 基本概念
    散曲是一种无宾白科介(无对白和舞台动作说明)的韵文体裁,主要用于清唱,内容多抒情、写景,形式上分为小令和散套(套数)两种。
    元代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因起源于民间俗谣俚曲,语言通俗,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2. 艺术特色

    • 口语化:允许使用衬字(正格外的附加字),句式更灵活,贴近生活语言,如“但开旗决赢,谁敢共俺娘争?”。
    • 用韵自由:平仄通押,一韵到底,韵律感强。
    • 题材广泛:既有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也包含市井生活的鲜活描写。

二、形式分类

  1. 小令
    单支曲调独立成篇,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 套数(散套)
    由同一宫调的多支曲调联缀而成,需押同一韵,结尾有尾声,适合长篇抒情或叙事。
  3. 带过曲
    介于小令与套数之间,由两至三支同宫调的曲牌连缀而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

三、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由宋词俗化而来,融合金元时期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形成于民间新声基础上。
  2. 兴盛与衰落
    • 元代:鼎盛时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等,作品风格泼辣奔放。
    • 明清:逐渐格律化,失去市民文化特色,与宋词趋同,最终衰落。

四、历史地位

散曲与唐诗、宋词并列,是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它打破了诗词的典雅传统,以俚俗鲜活的语言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力。不过,其生命力未能延续至后世,主要因后期创作脱离民间土壤。

若需进一步了解代表作品或具体作家风格,可参考《全元散曲》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散曲》的意思

《散曲》指的是一种汉字词语,常用来形容一种具有抒情性质的音乐形式。在文化艺术上,散曲是一种在古代中国流行的独唱曲调,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细腻情感的表达而著名。

拆分部首和笔画

《散曲》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攵”和“曲”,总共有13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散曲》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最初是指酒曲,后来渐渐演变成指曲调优美的歌曲。在繁体字中,《散曲》的写法为「散曲」。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散曲》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找到《散曲》用「散」和「曲」组成的写法。

例句

1. 他的演唱使这首散曲更显动人。

2. 散曲的旋律令人陶醉。

组词

组词:散文、散发、曲调。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曲子、曲谱。

反义词:整齐。

别人正在浏览...

奔劳跛罗盖姹姹畅亮觇觎敕条创调当年大札磴道蹬心拳头钓士钓游之地递诗筒厄难恩结恶气枫宸佹诞国际搛菜检书籛芽涓滴不漏螺栓帽马中关五门倌面拜麪糊团詺侮木柙怒色凭应辟小青城客清清冷冷漆室弃养鶈莺旗帐羣衆组织三花树山腰审尔时义陶缶鼗音天全腆盛提及通爱铜筋铁骨颓弛瓦鸡唯理论饷劳纤疎嚣哗歇后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