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武成》:“归马于 华山 之阳,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蔡沉 集传引《乐记》:“ 武王 胜 商 ,渡 河 而西,马散之 华山 之阳而弗復乘,牛放之 桃林 之野而弗復服”。后称不兴战事为“散马休牛”。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主答周主论和亲书》:“虽毁戈铸戟,未拟上皇,散马休牛,载怀偃伯。”
“散马休牛”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该成语源自《尚书·武成》篇,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将战时征用的马匹和牛放归山林田野,象征停止战争、恢复和平。蔡沈在《乐记》集传中进一步解释,武王此举是向天下表明不再使用战马与耕牛进行军事活动。
南朝陈代徐陵在《为陈主答周主论和亲书》中曾用此词,强调通过和亲实现“散马休牛”的和平愿景。唐代魏徵在《隋书》中也以“休牛散马”描述天下统一后的安定局面。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政论文章,表达对和平的追求。例如:“历经战乱后,两国终于散马休牛,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尚书》《隋书》等典籍,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散马休牛》是一个成语,形容马骑的散乱和牛犁的松弛。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成语《散马休牛》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散」、「马」、「休」和「牛」。 其中「散」的拆分部首是「⺆」,总笔画数为10; 「马」的拆分部首是「马」,总笔画数为3; 「休」的拆分部首是「⺅」,总笔画数为6; 「牛」的拆分部首是「⺧」,总笔画数为4。
《散马休牛》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在农作物播种前,人们通常要放松耕作工具和牲畜的使用,让它们休息放牧,以便为日后劳动储备精力。因此,成语「散马休牛」就形容了家家户户休息的景象,也比喻大家都放松的场景。
《散马休牛》的繁体字写法為「散馬休牛」。
根据研究,「散马休牛」这个成语在古代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 「散」的古时候写法为「散」; 「马」的古时候写法为「馬」; 「休」的古时候写法为「休」; 「牛」的古时候写法为「牛」。
这个成语可以用作例句来加深理解,如:他工作了一整天,看上去疲惫不堪,真应该散马休牛一下,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
和《散马休牛》相关的组词有:散步、散漫、马车、牛奶等。
和《散马休牛》意思相近的近义词有:松弛、放松、休憩、闲暇等。
和《散马休牛》意思相反的反义词有:专注、努力、勤奋、紧张等。
摆簸八元鞭朴笔刀並翼壁钟搏动不寻俗蠢殷词艺遳子大舍钓艇跌剥东飘西荡冬青耳闻目击防患未然藩衍俯览頫盼格虏吭咽胡话昏夺尖峭嫉媢乐不思蜀类解两雄不并立列眉渌池罗缀民典盆栽偏狭披搭平槽频率合成邱虚忍从桑榆之景三箭定天山撒因省睡矢橛石中黄子收劾硕硕吞声饮泣脱谬威猛齆臭无碍会五方杂厝下阪走丸相尤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