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狭小。《释名·释车》:“ 齐 人谓车輄以前曰缩,言局缩也。”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我虽宜在朝,气势日局缩。”
(2).畏缩。《宋书·五行志二》:“ 江 南童謡曰:‘局缩肉,数横目,中国当败 吴 当復’…… 元帝 懦而少断,局缩肉,直斥之也。”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趋边耻局缩,穿腹愁危嶪。” 清 黄遵宪 《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一花退立如局缩,人太孤高我惭俗。”
(3).退缩;蜷缩。 宋 梅尧臣 《赠陈无逸秀才》诗:“士有志功名,局缩秉书诗。”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五:“局缩如寒狖,摧豗似饱鳶。” 清 王鸣盛 《<瓯北集>序》:“老病局缩乡里。”
跼縮:1.不顺遂;不得志。形容畏缩不安。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心期正萧索,宦序仍跼缩。” 明 唐顺之 《李封君七十寿序》:“倘余得走贺堂下而见侯之侍立左右,将有跼缩求去如 秦公 之客者乎?”
(2).迫仄;狭小。 宋 欧阳修 《病暑赋》:“矧空庐之湫卑兮,甚龟蜗之跼缩。”
(3).亦作“ 跼蹜 ”。蜷缩伛偻貌。
“局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综合了多个来源的解释:
狭小、狭窄
指空间或范围的局限性,如《释名·释车》中“齐人谓车輄以前曰缩,言局缩也”,形容车辕前部的狭窄结构。韩愈在诗中亦用“气势日局缩”暗喻仕途受限。
畏缩、不安
形容人因胆怯或犹豫而表现出的退缩状态。例如《宋书·五行志》引用童谣“局缩肉”讽刺元帝性格懦弱;王安石诗句“趋边耻局缩”则表达了对畏缩态度的批判。
蜷缩、收敛
多指身体或动作的收缩状态,如梅尧臣诗句“局缩秉书诗”描绘了读书时身体蜷缩的姿态。
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如需更详细的例句或语源分析,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局缩”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或情况的限制、缩小或集中。它可以表示某种程度的压缩、减少或集中。
“局缩”的拆分部首是“尸”和“缶”,其中“尸”是指“尸体”部首,而“缶”是指“缶子”部首。
根据笔画的计算,它的总笔画数是11画。
“局缩”这个词的来源相对较为模糊,没有确切的记载。它属于简体字,与繁体字相对应的形式为「局縮」。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有所差异。关于“局缩”的写法,可以参考古籍中对类似含义的字词,如“局限”、“阜”等。
1. 在经济萧条的时期,公司往往会进行规模的“局缩”,以应对市场的不景气情况。
2. 经过重组,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的“局缩”措施,以提高效率。
组词:局限、缩小、集中、限制。
近义词:限制、压缩、减少、聚集。
反义词:扩大、放宽、散开、松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