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发放。《清会典事例·户部·赈饥三》:“又諭:前因 碭山 等五县 河 水漫淹,当经降旨先行抚恤,赏给一月口粮,加恩给賑两箇月,七分次贫并六分极贫民,加恩给賑一箇月,概行散放折色,以资口食。”
(2).谓在野外放牧。《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浠水望城乡的生产规划》:“养牛,要逐步改变过去常年散放习惯。”
放诞不羁。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有外形足恭,容虔言恪,而神疏心慢,中怀散放,受任不忧,居局不治,盖难分之五也。”
"散放"作为汉语复合动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物态分布义 指物品不受拘束地分散放置。例如"书房内书籍散放各处,形成独特的凌乱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分散地安放",强调非集中式的陈列状态,常见于日常生活场景描述。
二、畜牧管理义 特指牲畜自由放养的生产方式。《中国畜牧业术语标准》收录该词为专业术语,释义为"不设固定圈舍,任由牲畜在划定区域内自由觅食",如内蒙古草原散放的羊群既保持生态平衡又提升肉质品质。
三、人员安置义 古代文献中引申为人员遣散之意。《汉语大词典》引《宋史·兵志》载"罢遣军士,散放归田",此处作解散安置解,现代多用于历史语境表述。
以上释义来源均出自国家权威出版机构编纂的辞书,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专业出版社的词典编纂成果为词义考证提供了学术支撑。
“散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物品或事物无规律地摆放,强调无序、混乱的状态,常用于描述物品杂乱无章的情况。例如:“书本散放在桌上,显得凌乱”。
赈灾物资发放 在历史文献中特指赈灾物资的发放。如《清会典事例》记载,清朝曾对受灾地区“散放折色(银钱)以资口食”,体现官方救济行为。
农业放牧方式 指在野外无固定场所的放牧行为。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提倡“改变常年散放养牛习惯”,以改善畜牧管理。
人物性格描述 古汉语中可形容人放诞不羁的性格。如晋代葛洪《抱朴子》评价某人“中怀散放”,指其表面恭顺实则散漫不羁的特质。
使用场景建议:
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权威性不同的来源,若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完整案例,可参考、4、5中的引文出处。
百栱百痾葆力悲梗边升比是步虚词材实材树吹毛怱促谠正断霭短墙饭囊酒瓮非同小可浮白载笔麸子干凈土柺棍贯朽孤行己意滉样昏话溷听斛子涧底松疆潦强嘴见员静点郡帅溃漏苦盐腊八面理弄漏转木鉢炮凤烹龙棚朳皮开肉绽葡萄架琼杯上直哨厮瘮懔深致摄陷讼夺踏语条次挺而走险童子顽坐问亲问信文昭武穆香绒香山萧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