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瘮懔的意思、瘮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瘮懔的解释

犹寒战。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晨起薄寒中体,则肌革瘮懔,毛髮萧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瘮懔(shèn lǐ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瘮”与“懔”二字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因恐惧、惊骇而产生的寒意与战栗感。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文化渊源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单字释义

  1. 瘮(shèn)

    《汉语大词典》释为“使人恐惧;可怕”,本义与惊恐、寒惧相关。

    • 例:《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但古籍用例中多表“阴森怖人” 之意,如“瘮人毛骨”(令人毛骨悚然)。
    • 文化关联:常与自然环境中阴冷、荒寂的意象结合,如瘮骨(寒彻骨)、瘮瘆(恐惧貌)。
  2. 懔(lǐn)

    《说文解字》注:“懔,危惧也。从心,禀声。” 本义为“因畏惧而警觉、肃然”。

    • 例:《尚书·泰誓》 “百姓懔懔”,形容民众危惧不安的状态。
    • 引申义:兼具“敬畏”与“戒惧”双重色彩,如懔然(严肃敬畏貌)。

二、复合词“瘮懔”的语义

二字组合后,强调因外界恐怖事物引发的身心战栗,兼具生理与心理层面的寒意:


三、文化渊源与经典用例

该词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心理:


四、现代用法与例句

当代语境中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

例句:

寒风吹过荒冢,野鸦哀鸣,令人顿生瘮懔之感。

语义解析:自然环境中的阴森景象触发身心俱寒的恐惧反应。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2.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
  4.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
  5. 苏轼《赤壁赋》,收录于《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瘮懔”一词的解释如下:

词义分析

  1. 单字释义

    • 瘮(shèn):本义为“可怕、使人惊惧”,如“瘮人”形容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
    • 懔(lǐn):多指“敬畏、严肃”或“恐惧”,如“懔然”表示心生畏惧的状态。
  2. 组合推测
    两字连用可能为强调“极度的恐惧或敬畏”,但该组合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也未见于权威词典。可能是方言、古语或书写误差导致的罕见搭配。

建议

请补充更多语境以便更精准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暴伉庇赖餐毡苏赤藤牀头人春陔错纷大军打羣架大卸八块打游飞抵头短文废负扶舁句当汉圣皓荡厚坤后尧婆兼包并畜精择进举近庙客店叩门窟垒老寿酹地沥沥躏轹率薄毛猪盟会蒙茂娩媚南货内主疲苦屏间孔雀浅略前配清倌人衾枕之乐权贵显要肉嘟嘟柔驯山霤神话故事诗谛受气包首务霜夕陶卫僮谣推究乌飞兔走乌鰂墨斜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