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量具。其容量古为十斗, 南宋 末年改为五斗。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在米质好和坏的辩论之中,在斛子浅和满的争持之下,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
“斛子”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斛子是古代用于称量粮食的容器。其容量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
小知识:宋代改制后,斛子与石(1石=2斛)成为互补单位,反映了古代度量体系的演变。
斛子是一个名词,指的是一种古代的计量容器,用于盛装粮食或其他物品。它通常呈木制,类似于一个长方形的盆或箱子,有两个可以提起的把手。
斛子的部首是木(木字旁),它的拆分笔画为12画。
斛子这个词最早源于古代的商代文字,后来演变为现代汉字。在繁体字中,斛子的写法为斛子。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斛子在古代常被写作「斛」,表示容器;另外,在古代也有以斛字为基础的一些衍生字,比如「斛斛」(形容装满的样子)。
1. 他用斛子盛满了粮食。
2. 这个斛子可以装下五斗米。
斛斗(古代的容量单位)、斛斛(形容装满的样子)、斛斛鲁鲁(形容东倒西歪)等。
斗子(古代的计量容器)、容器。
空斛(表示斛子内无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