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ild;lad]
(2) 未成年的人
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彼童子之师。——唐· 韩愈《师说》
操童子业。——《聊斋志异·促织》
(3) 童生,明清科举,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
操童子业。——《聊斋志异·促织》
(1).儿童;未成年的男子。《仪礼·丧服》:“童子唯当室緦。” 郑玄 注:“童子,未冠之称。”《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死, 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 唐 韩愈 《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他们劫财神,劫童子,劫观音,乃至明火抢劫。”
(2).古代指未成年的仆役。《仪礼·既夕礼》:“朔月,童子执帚却之,左手奉之。” 郑玄 注:“童子,隶子弟若内竖寺之属。”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青衣上 少室 ,童子向 蓬莱 。”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八:“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
(3).指童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乐仲》:“年二十始娶,身犹童子。”
(4).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于 唐 代。《旧唐书·宣宗纪》:“据礼部贡院见置科目,《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道举、明算、童子第九科。” 宋 王安石 《详定试卷》诗:“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 扬雄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潘文恭公 试童子,日端坐试席,风度凝重。”参见“ 童子科 ”、“ 童子试 ”。
(5).瞳人;眼珠。童,通“ 瞳 ”。《汉书·项籍传赞》:“ 舜 盖重童子, 项羽 又重童子。” 颜师古 注:“童子,目之眸子。”《晋书·文苑传·赵至》:“童子白黑分明,有 白起 之风矣。”
“童子”一词的含义可从多角度解析,综合历史文献、文化背景及民间信仰如下:
未成年男性
指未行冠礼的男性儿童,即古代15-20岁前未成年的男子。《仪礼·丧服》郑玄注“童子,未冠之称”,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均为此义。
科举术语
明清时期科举中,未中秀才者无论年龄均称“童生”,如《聊斋志异·促织》“操童子业”即指备考科举。
道教/民间信仰
指神仙身边的仆役转世,分“天上童子”与“庙里童子”两类,与命理观念相关。
佛教概念
特指菩萨,因菩萨无淫欲如孩童,故称“童子”(如文殊菩萨称“文殊童子”)。
在文学作品中常象征纯洁(如《论语》童子歌谣)、忠诚(如《史记》商君传记载),兼具现实与象征双重意涵。
提示:民间命理分类(如)属地域性民俗解读,需理性看待。
童子(tóng zǐ)是指未成年的男孩子,多用于对少年男孩的称呼。童子一词也可指具备天真、幼稚特质的人。
童字由立部的“立”和云部的“云”组成。
部首“立”的笔画数为5,部首“云”的笔画数为4,童字总笔画数为9。
童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童字源自古代象形字,字形像一个头戴两个羽毛饰物的少年,寓意年幼天真。另一说童字由“田”和“力”两部分组成,表示小孩在田野间奔跑玩耍的样子。
在繁体字中,童字的写法为「童」,与简体字的写法略有不同。
根据古代汉字发展变化,童字的古代写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写法是「仝」,意为同伴、伙伴。
1. 这个小童子渴望成长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2. 那个孩子天真可爱,真是个纯真的童子。
3. 童子节那天,城里的孩子们都欢聚在一起玩耍。
1. 童心:指成年人保持的天真、快乐的心态。
2. 童话:指少年儿童所喜欢的故事,通常富有想象力和幻想。
3. 童年:指人生早期的年龄阶段,充满纯真和无忧的时光。
1. 少年:泛指年龄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男子。
2. 儿童:泛指年幼的男女孩子。
3. 少年儿童:指包括青少年和小孩子在内的年轻人。
成人:指已经长大成熟的男子。
长者:指年龄较大、年长的男子。
谙通鳌钓胞络八维贬悴婢妾弊屣餐啖钞略撤备舂簸虫鱼春府椿庭萱室大地测量登等钿涂动听端凝杜心迩月反初繁阜方宝访知公程遘愍谷山砚故约和璧合同鸿爽活气胡琴进改井中泥捐灰镌镂矍铄翁儁才孔雀舞连踵离伦流落天涯里谣龙幄绿色农径怕痛怕痒骈臂平成乾笃齐娥鹊舌如意珠神解望洋文过饰非箫管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