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郡守。因其为一郡之长官,故称。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冬一夕, 张 ( 张圣者 )坐定,有青衣擎生荔一柈献。詰旦,遣遗郡帅。”
“郡帅”是中国古代对地方行政官员的称谓,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郡帅”指代郡守,即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该词源于古代地方行政体系中“郡”作为行政区划的设置,而“帅”在此处并非军事含义,而是对长官的尊称或别称。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四,记载了张圣者向“郡帅”赠送荔枝的故事,表明宋代仍沿用这一称呼。
现代汉语中已无此用法,但在研究古代文献或历史题材创作时可能涉及。例如,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辞海》进一步了解相关术语。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来源或历史案例,可查阅《游宦纪闻》或地方志等古籍。
郡帅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郡(阝、君)和帅(巾、帝)。汉字“郡”的拆分部首是“阝”和“君”,其中“阝”表示地点,而“君”表示地位。而汉字“帅”的拆分部首是“巾”和“帝”,其中“巾”表示头巾,而“帝”表示统治者。因此,郡帅的组合意味着地方的领导者。
郡帅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时候,中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单位,每个郡都有一个由朝廷任命的地方领导者,他们被称为郡帅。这些郡帅负责管理和统治各自的郡,维护社会秩序,履行政府的政策。
在繁体字中,郡帅的写法保持不变。只是在繁体字中,郡的部首“阝”被写成了“阜”,而帅的部首“巾”被写成了“㔾”。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历过一些变化。早期的汉字书写形式中,郡帅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例如,在西汉时期,郡帅的“帅”字常常被写成“率”,而到了东汉时期,写法又回归到现在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郡帅的例句:
与郡帅相关的一些组词包括:郡县、帅府、帅旗等。
近义词:郡尉、太守。
反义词:百姓、民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