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离动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夏氏 之乱, 成公 播荡。” 杜预 注:“播荡,流移失所。”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贼臣作乱,朝廷播荡,四方俄然,莫有固志。”《魏书·乐志》:“自中原丧乱, 晋 室播荡, 永嘉 以后,旧章湮没。” 清 黄鷟来 《咏怀》之七:“贫贱困理生,播荡越风涛。”
摇荡,晃荡。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船主照例知道我们受不了什么播荡,抢上船来,把身体故意向左右连续倾侧不已。”
(1).飘荡。 明 于谦 《飞絮》诗:“飘飘随意点轻裘,播盪东风不自由。”
(2).迁移流动。 梁启超 《地理·欧罗巴》:“ 亚非利加 大沙漠,常以热风播盪 欧 南,故 欧罗巴 气候,比诸 亚洲 、 美洲 之同纬度者迥殊。”
“播荡”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指因战乱、灾难等导致生活不稳定,被迫迁徙流亡的状态。例如:
描述物体或环境的晃动,常见于文学作品中:
多用于形容轻盈物体在空中或水面的漂浮状态,如:
个别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思想言论广泛传播”,但此用法较少见且缺乏古籍支撑。建议在正式语境中优先使用前三类含义。
播荡(bōdàng)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言行放荡、行为不检的意思。形容一个人放荡不羁、放纵不拘的行为举止。
播荡的部首是扌(手部)和艹(草字头),总共有12个笔画。
播荡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昭公使播荡徐庶。”意为昭公命令徐庶公行动放荡不羁。
播荡的繁体字是播蕩。
古代的播荡字写作“撥蕩”,扌(手部)代表了人的行为,艹(草字头)代表了人行动的放荡不拘。
1. 他的言行举止极其播荡,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
2. 她放荡不羁的行为使得家人对她感到失望。
播荡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播荡不羁:形容言行放荡、行为不检的状态。
2. 播荡无遗:形容传播的范围广泛,没有遗漏。
1. 放荡:形容言行放纵不拘的意思。
2. 放肆:形容言行放纵、不受拘束。
1. 纯洁:形容言行规矩、行为正派。
2. 约束:形容言行受到限制、行为受到规范。
安神崩溜变心易虑逼肖仓蠹长迁长消抽盘出声麤枝大叶兜肚裤逗闷子杜德机二弦分毫无爽覆国乖贰海外奇谈椷持寒钟戛齿佳酿尖利禁系究研绝伦逸群抗颜可噩困苦寥窲烈火见真金落晖冒率门闩免不了蟠编庞然大物痞鬲劈手朴素唯物主义乾顾硗聱婘属榷厘笙煖赊死豕交手慌脚乱手足水寺桃花薄命题面停云落月温爱文牒香案相衬仙人桃谐谈西蕃